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
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1.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响应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 乐:爱好
D.与纣为靡靡之乐 靡靡:萎靡颓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可见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司马迁认为,晋国大旱三年的原因是晋平公听了他不该听的音乐。
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技高一筹。
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3)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5.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
精段阅读,回答后面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 |
C.不知东方之既白既:既然 | D.洗盏更酌更:更换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耳得之而为声 |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C.舞幽壑之潜蛟 | D.侣鱼虾而友糜鹿 |
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 |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
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
翻译下列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表露 | B.文致太平 致:传达 |
C.而皆有侈心焉 侈:夸大 |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泣而书之 物过盛而当杀 |
B.其有羡于乐天 余嘉其能行古道 |
C.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死生,昼夜事也 |
D.忠彦以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首叙述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
B.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缺不以公告自诩的谦谨态度,从而见出了他恬淡的志趣。 |
C.文章议论风声,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表现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
D.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的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说明韩琦离君子还有一定的距离 |
“/”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君 子 其处己 也 厚 其 取名 也 廉 是 以实 浮 于 名 而 世 诵 其 美不 厌 以 孔 子 之 圣 而 自 比 于 老 彭 自 同于 丘 明 自 以 为不 如 颜 渊。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译文: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
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重为乡党所笑 | B.为十表,本纪十二 |
C.故士有画土为牢 | D.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
B.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际 |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日之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则施施而行侣鱼虾而友麋鹿 |
C.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D.相与枕藉乎舟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日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东也 |
B.望西山,始指异之舞幽壑之潜蛟 |
C.自远而至圣人之所以为圣 |
D.入深林,穷回溪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始得”为线索,将作者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文章形神具备。 |
B.西山之游使作者获得精神慰藉,懂得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 |
C.选用精当词语将西山所见的幽泉怪石、浩然气韵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
D.作者先写游众山时的感受,意在衬托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
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为府长流参军署:部署 |
B.禁断淫祠淫:过分,过度 |
C.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推:推求,推断 |
D.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出息:放高利贷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
B.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
C.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
D.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2)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