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
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重为乡党所笑 | B.为十表,本纪十二 |
C.故士有画土为牢 | D.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9—54题。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
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王,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冗从仆射毕轨表言:“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史,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令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唯陛下为社稷计。”帝报曰:“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回肃侯。
(《三国志·魏书》)
4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徙:迁移。
B.毗随而引其据引:拉.扯。
C.帝以访放资访:拜访
D.谥曰肃侯谥:大臣死后朝廷赐给名号。
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我徙之非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B.时中书监刘放、今孙资见信于王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
D.唯陛下为社稷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51.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
B.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C.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D.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
5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辛毗“刚亮公直”的一组是
①毗曰:“诚以为非也。”
②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③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
④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
⑤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⑥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进谏方式上,辛毗“引裾”而谏,与邹忌之讽齐王有所不同。
B.刘放、孙资基本同意毕轨的意见,让辛毗取代王思担任尚书仆射所以及时上奏明帝,可是明帝“不用”。
C.辛毗以形势严峻、谷物不收为由,劝阻明帝大兴宫室,但是明帝为现在建宫室符合萧何之略,责备辛毗不识大体。
D.辛毗在担任大将军军师期间,调度指挥,全军整肃,充分显示了的治兵才能,可惜未得重用。
5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42题。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回:“事亟矣,掞请行。” 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个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洪尝宴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回:“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来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壁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于沙市,极掞至夜分,掞退回:“王景宋满身是胆,惜久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壁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宋史·杨掞传》)
3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征谋:征战的计谋。
B.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稽数:核实数目
C.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动色:生气变脸色。
D.惜欠沉细者沉细:沉稳细致。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B.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果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
C.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
D.寻以战功升三官但恐终以勇败
39.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
B.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
C. 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
D. 掞从容曰:“斩之诚是……”
4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出杨掞力求上进的一组是
①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②事极矣,掞请行。③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④掞以散之宾客,酣歌不顾。⑤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
A,①②④ B.③④ C③⑤ D.①②⑤
4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果很器重他,多次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安丰被敌兵包围,情况危急时,他主动提出前去,用奇策解围。
B.杨掞能非常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在制置使盂珙手下为官时,曾因财务事招致贾似道要杀他,杨掞不惜金钱结交豪杰说服贾似道赦免了他。
C.杨掞曾说服孟珙不斩宴客时出语不逊的手下军官。后来有大将立了功,庆贺时盂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杨掞很受触动 ,于是专心学业,后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
D.杨掞受向士壁征召人其幕府,不久立战功升官。后来在沙市同王登畅谈到半夜,回来后他说,王登勇敢有胆量,恐怕会因不够沉稳细致而失败。王登死后,人们认为他的话是知人之言。
4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1-36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曹操)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曹)植有宠。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3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孙坚举阶孝廉举:推荐。
B.而刘牧应之应:应付。
C.奉王命而讨有罪讨:讨伐。
D.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齿:年。
3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欲妻以妻妹蔡氏
B.会坚击刘表战死绍与太祖连战
C.而为之内应闻其为张羡谋也
D.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
3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
B.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
C.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
D.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曹)植有宠
34.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桓阶有胆识的一组是
①阶冒难诣表乞坚丧。
②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
③城陷,阶遂自匿。
④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
⑤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⑤
D.③⑤
3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抗,刘表投向袁绍一边,桓阶说服太守张羡站在曹操一方抗拒刘表。
B.刘表用手段拉拢桓阶,桓阶不为所动。曹操听说桓阶曾为张羡出谋略,因而重用桓阶。
C.魏国刚建立,在确定太子问题上,桓阶多次向魏文帝恳切陈述自己的见解。
D.毛玠、徐奕为人刚直少同党,西曹掾丁仪与他们不友好,出言攻击他们,全靠桓阶施加影响而使他们能自我保全。
3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与之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表义而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进士及第,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阔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乃奏之。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日;“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授澶州现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回:“愿得京官”。特改大理寺丞。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宽,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未几,卒于官。
(《宋史·张逸传》)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阙再拜日阙:皇宫。
B.及徙青神县徙:迁移。
C.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谙:熟悉。
D.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振;救济。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数日,以母丧去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B.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县吏受财,狱既具
C.乃奏之,他日引对乃使杀人者守国
D.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
1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设几案,置章其上 置章其上:把奏章放在它的上面。
B.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固问之:坚持问他想当什么官。
C.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贫不自给:贫穷得自己不能给官府钱财。
D.请一切放还,复其业一切放还:一律释放他们回来。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张逸是“良吏”的一组是
①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
②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③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
④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
⑤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
⑥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7.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受皇帝重视的谢泌向朝廷推荐张逸,皇帝两次问张逸想做什么官,并按其意愿授官。
B.张逸知长水县,为官很清廉。在青神县任官很重视教育,使得当地出了陈希亮、杨异这样的人才。
C.张逸知开封府,某僧人请求由皇帝下令免田税,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因此皇帝称赞他能严明执法。
D.张逸知益州,能明察案情而惩处杀人却诬告他人的华阳驺长,曾上书朝廷放还因饥饿杀耕牛食肉面犯罪发配的人。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2题。
苏亮字景顺,武功人也。祖权,魏中书侍郎,玉门郡守。父祜,泰山郡守。
亮少通敏,博学,好属文,善章奏。初举秀才,至洛阳,遇河内常景。景深器之,退而谓人曰:“秦中才学可以抗山东者,将此人乎。”魏齐王萧宝夤引为参军。后宝夤开府,复为其府主簿。从宝夤西征,转记室参军。宝夤迁大将军,仍为之掾。宝夤雅知重亮,凡有文檄谋议,皆以委之。寻行武功郡事,甚著声绩。宝黄作乱,以亮为黄门侍郎。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及宝夤败,从之者遇祸,唯亮获全。及长孙稚、尔朱天光等西讨,并以亮为郎中,专典文翰。累迁镇军将军、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歧州大中正。贺拔岳为关西行台,引亮为左丞,典机密。
魏孝武西迁,除吏部郎中,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大统二年,拜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魏文帝子宜都王式为泰州刺史,以亮为司马。帝谓亮曰;“黄门侍郎岂可为秦州司马,直以朕爱子出蕃,放以心腹相委,勿以为恨。”临辞,赐以御马。七年,复为黄门郎,加骠骑将军。八年,迁都官尚书、使持节、行北华州刺史,封临泾县令,邑三百户。除中书监,领著作,修国史。亮有机辨,善谈笑。太祖甚重之。有所筹议,率多会旨。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荐达后进,常如弗及。故当世敬慕焉。十四年,除秘书监、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拜大行台尚书,出为歧州刺史。朝廷以其作牧本州,特给路车、鼓吹.先还其它.并给骑士三千。列羽仪,游乡党,经过故人,欢饮旬日,然后入州。世以为荣。十七年,征拜侍中。卒于位,赠本官。
(《周书·卷三十入》)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齐王萧宝夤引为参军引:引荐。
B.寻行武功郡事行:兼职。
C.累迁镇军将军累:积累功劳。
D.领中书舍人领:领导。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中才学可以抗山东者②从之者遇祸
B.①以亮为黄门侍郎 ②临辞,赐以御马
C.①故当世敬慕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欢饮旬日,然后人州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9.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直以朕爱子出蕃②有所筹议,率多会旨
A.①只是因为我的爱子离开领地赴任
②有什么筹划商议,大多能领会旨意
B.①只是让我亲爱的儿子随你走出藩篱
②办什么大事,全都会按旨意办事
C.①只是因为我的爱子离开领地赴任
②办什么大事,全都会按旨意办事
D.①只是让我亲爱的儿子随你走出藩篱
②有什么筹划商议,大多能领会旨意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亮善于待人处事的一组是
①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②记人之善,忘人之过③凡有文檄谋议,皆以委之④列羽仪,游乡党⑤亮有机辨,善谈笑
A.①②⑤ B.①② C.②③⑤ D.③④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亮自幼知识广博,通达机敏,特别善于起草奏章。最初他被举荐为秀才,到洛阳时遇见河内人常景。常景非常器重他。
B.魏国齐王萧宝黄很信任苏亮。萧宝夤建立府署时,苏亮曾担任府署主簿。萧宝夤西征时,他任记室参军。萧宝夤升任大将军后,苏亮仍然担任他的属官。
C.魏文帝之子宜都王元式任秦州刺史,让苏亮担任司马。皇帝对苏亮说:“让黄门侍郎去当秦州司马,这是我爱子的意愿啊。他把你当心腹看待,你可不要恨我呀。”
D.苏亮为人机敏。他总是记住别人的善行,忘掉别人的过失,推荐称许后辈,常感未尽全力,因此同时代的人都敬重仰慕他。
12.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荐达后进,常如弗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故人,欢饮旬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