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搒③掠死矣!”狼见毛被絷④,怒奔隶。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昔一稳婆⑤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疡医:指治疮伤的外科医生。②数事:数件。③搒:笞击考问。④絷:捆绑。⑤稳婆:接生婆。下列句子中,对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不信,械之械:用枷锁拘禁 | 
| B.会毛货金饰货:卖 | 
| C.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委:舍弃 | 
| D.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遑:急迫 | 
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敷药如法,乃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 B.官不信,械之哀民生之多艰 | 
| C.衔其履而去毛视之,向揖而祝曰 | 
| D.君不为我昭雪君家妇难为 | 
下列各句分编为四组,每句都能体现狼讲“义气”的一组是
①咆哮相侵,惧甚            ②日既晚,狼遥送之。
③狼见毛被絷,怒奔隶。       ④君不为我昭雪,回去搒掠死矣
⑤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
| A.①②⑤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科医生毛大福在回家途中遇到一只衔着包裹来求助的狼,因见狼没有恶意而出手相助,后在狼的护送下平安到家。 | 
| B.毛大福出售金饰被宁家认出后,有口难辩,只好在差役的押解下进山向狼求证,狼一听毛大福的求告,就愤怒地奔向差役。 | 
| C.县官出行,一只狼衔来破鞋示意县官收起来,县官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最终抓到杀死宁泰的凶手丛薪。 | 
| D.过去,有个接生婆曾遇到一只母狼难产,在她的帮助下狼顺利分娩后,狼衔着鹿肉到接生婆家来报恩。 | 
翻译文中下列句子。(10分)
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4分,出自《孔雀东南飞》)
②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
③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水:游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 
| B.而闻者彰(彰:清楚)士大夫之族(族:类) | 
| C.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而绝江河(绝:横渡) | 
| D.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学善属文属文:写文章 | 
| B.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戾:违反 | 
| C.仁宗嘉纳之嘉纳:赞许并采纳 | 
| D.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权:权且 | 
对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B.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C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D.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 
| B.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 
| C.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 
|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
 (2)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稼说送张琥宋·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卷十》)(11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③耰:捣土块的农具。铚:镰刀。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敛之常及其熟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 
| B.以待其成者,闵闵焉闵:勉,勉力 | 
|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爵:爵位 | 
| D.其亦以是语之语:转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B.①而敛之常及其熟②其孰能讥之乎 | 
| C.①以待其成者,闵闵焉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D.①如婴儿之望之长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 
|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 
|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 
|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 
|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 
|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 
|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 
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①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②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③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注释】 ①有道者: 法、术之士。②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③浮萌:游民。萌,通“ 氓 ”。④论:认可。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⑤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⑥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注释】⑤告坐:被告发而连坐。⑥遂:举荐。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王薨,文王即位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人死去
 B.贞士而名之以诳名:命名
  C.损不急之枝官损:损害
 D.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治:社会安定太平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矣于乃 | B.矣若则 | 
| C.也于则 | D.也若乃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 A.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 
| B.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 
| C.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 
| D.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两次进献君王,均以欺骗罪被处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时他才得以献玉而正名,并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 
| B.第二段,韩非指出若以法、术治国的话,臣则失去擅权弄权的自由,士民则失去游说游荡的自由,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 | 
| C.第三段,韩非借吴起与商君之例,阐明了法、术能否施行于世,取决于君主的判断力以及臣子细民的处世态度。然后借此针砭时弊,指出当世乱而无霸主的原因。 | 
| D.文章除了运用和氏之喻、吴起商鞅之例外,还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的态度及其结果作对比,文笔犀利而深入浅出,叙议相间而富于变化。 |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名:称呼……的名字 | 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 
|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辈份 | 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 B.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 
| C.及晚节,汉征匈奴 | D.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 | 
8.B()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②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 A.①④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 
|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 
|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 
|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2)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