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游学。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曰:“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憎恶,恼恨 | B.使平得宰天下假使 | 
| C.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感谢 | D.勃功不如臣平比得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先妣抚之甚厚 | 
| B.陛下不知其驽下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 C.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 肇锡余以嘉名 | 
| D.里中社,平为宰 君家妇难为 | 
下列句子中,与“善,陈孺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为其然也? |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 C.渺渺兮予怀 | D.戍卒叫,函谷举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初年,太尉周勃因为平定诸吕叛乱有功,被封为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 | 
| B.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向周勃、陈平询问决狱及钱谷出入事,周勃不能答,陈平则巧妙应对。 | 
| C.周勃责备陈平为什么平时没有告诉他怎样回答皇帝问话,陈平认为周勃理应知道宰相的职责。 | 
| D.周勃自愧不如陈平,主动辞去相位;陈平最终凭借实力夺回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职位。 | 
用“/ ”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 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①伯常耕田,纵平游学。
译文:                                                                           
②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居部二岁,征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
  (《汉书·魏相丙吉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收捕,案致其罪案:核实
 B 恐久获罪,乃自免去恐:惊恐
 C 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非:责怪
 D 相心善其言善:认为是好的,对的。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丞不以时谒以勇气闻于诸侯
 B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何以汝为复见 
 C恐久获罪,乃自免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下列各项表现魏相为官处理政事细心、严厉的是(   )
 ①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②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③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④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⑤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
 A①②③ B ②③⑤C ①②④ D②④⑤以下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相年青时研习《易经》,有才学,在郡中担任小吏,被举荐为贤良;后担任茂陵县令,治政严明,社会一片安定
 B在魏相第一次担任河南太守期间,丞相车千秋去世,其儿子正担任武库县令,因魏相要给他治罪而擅自离职跑了。
 C有人诬告河南太守魏相残杀无辜,当地许多吏卒百姓为之伸冤;而大将军霍光却因武库令事,给魏相治罪下狱。
 D魏相再次担任茂陵令时,有贬谪之意,情绪低落;好友丙吉劝导他谨慎行事,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公叔为魏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魏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太史公曰: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薄:瞧不起 | 
| B.公叔为魏相,尚魏公主尚:奉承 | 
| C.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破:揭穿 | 
| D.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坐:因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 
| B.君因谓武侯曰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 
| C.然行之于楚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 D.以刻暴少恩亡其躯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利欲熏心,热切追求功名,为谋求担任鲁将而率兵击齐,竟不择手段,杀死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 
| B.吴起为将,与士兵同甘共苦,关心士兵,甚至亲自为生了毒疮的士兵吸吮脓液,因而士兵甘为其用,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 
| C.吴起在魏为将时,遭魏相忌恨,魏相用仆人计策,在武侯面前进谗言,然后又让公主当面斥责吴起,吴起于是离魏而入楚。 | 
| D.司马迁记载了吴起为将为相时的功绩,表现了吴起的政治与军事才干,同时不隐其恶,也展现了他狠毒暴戾、不施仁德的一面。 | 
翻译下列句子: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选文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选文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苏辙《六国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秦以攻取之外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 
| B.与战胜而得者与战败而亡者 | 
| C.子孙视之不甚惜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 
| D.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这里相当于“其” | 
|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 厌烦 | 
| 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自安:保全自己 | 
|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 |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 A.①其实百倍(实际上)②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 
| B.①然后得一安寝(但是以后)②至于颠覆(被灭亡) | 
| C.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崤山以西)②可谓智力孤危(智商) | 
| D.①至于颠覆(到了……的结局)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 | 
选出下列句式中与“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相同的一项( )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 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 
|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D.戍卒叫,函谷举 |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与其长子苏轼、次子苏迈 合称为“三苏”,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 
| B.苏洵《六国论》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 
|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 
| D.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写作动机是以六国赂秦而亡的史训,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抵押 |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中 | 
|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 D.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 幸:侥幸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 B.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乃使其从者衣褐 | 
| C.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则与斗卮酒 | 
| 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下面各项都能表现苏武不屈节不辱命的爱国精神的一项是 ( )
 ①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④乃引刀自刺 ⑤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②④⑤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武出使匈奴,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 
|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 
|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 
|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内臣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籓、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官名)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元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及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公侯之器器:才能 B.宰臣不能夺夺:争夺
及穷按之按:查办 D.因疾固让固:坚决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
 ①尽脱其械纵之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B.①④⑥
②⑤⑥D.②③④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体恤囚犯思家之苦,允许他们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当地的盗贼因此而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反对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致使出兵无功而返,险些被贬到同州,后因正气直言受赏识,才又留在皇上身边。
吕元膺除了能尽心规谏外,还具有军事才能,曾在平定李师道叛乱时表现出色。
 D.吕元膺在任河中节度使等职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多不守原则,只有他坚持正道,因此监军使及往来办事的宦官都很敬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