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槐树花真香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得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啪作响,小山显得更加恬静了;村头上有一棵洋槐树,槐花开得正盛,粉嘟嘟的,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洋槐树下坐着一位老奶奶。她已经很苍老了,头发差不多全秃了,只有后脑勺处还有一绺乱麻似的白发,脸上的皱纹纵在一起,眼窝很深,颧骨很高,像一块褐色的石头。她那裸露的瘦胳膊上,皮肉松懈地耷拉下来,上边沾着一块块栗子皮似的老年斑。她手里抚弄着两只毛茸茸的小雏鸡,冲着落日安详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似乎也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
在她身边,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这姑娘长得像晚霞一样光彩动人。光润润的小脸蛋儿,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潮平平的红嘴唇,都如含苞未绽的洋槐花一样的鲜嫩。她正伏身在一块平展展的大石头上,面前放着铅笔盒、作业本,还有几块口香糖.她那只捏着钢笔的右手支着下巴,歪着头向远处凝望着,像是看着满天的彩霞,又像看着老奶奶。
在她们的脚下,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溪,镀了金的溪水静静地流着,听不见一点儿声响。   
女孩突然说话了,那声音像是从无边的遐想中寻找出来的:“姥姥您说,人为什么活着?”
“这大阳真美,槐树花真香。”老奶奶喃喃地说。
“姥姥,您给我说说呀。要不,我的作文完不成了。”
“真是的,我活了快八十多岁.怎么就没工夫看看这太阳,闻闻这槐花呢?”
“姥姥,您快说呀,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女孩显得有些焦急了。  
“活着就是活着呗,还管它为什么?”老奶奶漫不经心地说。   
“姥姥,您是怎么活过来的?’
“我那会儿也不想活。你姥爷死了,我本想跟他一块去,可放不下你妈,你妈才这么大……”
“为了你妈,我活了下来。这不,也是一辈子……”
女孩不再发问了。她望着山顶的落日,又陷入了静静的沉思。那大阳很大,很红。
老奶奶又喃喃自语:“这太阳真美,槐花真香。”
忽然,女孩那稚气的脸颊上闪过一道霞光。她似乎悟出了什么,埋下头在作业本上唰唰地写下了两行字:落山的太阳真美,盛开的槐花真香。
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2、文中第二段对“老奶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老奶奶似乎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这句话的含义?(每条不能超过30个字)   
                                                  
                                                  
                                         
3.作者为什么在女孩再度陷入沉思时,特意写道:“那太阳很大,很红”?(不超过30个字)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老奶奶反复赞叹“太阳真美,槐树花真香”,从行文上看,它与第二段末“……冲着落日安祥地坐着,一动不动,似乎得到一种永恒的满足”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刻画人物集中。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歌颂了老奶奶的母爱和奉献精神。
C.小说以“槐树花真香”为标题;一是因为槐树花是本文的线索,能使作品集中,更紧凑;二是因为新颖、醒目,能吸引读者。
D.文中“槐树花”代表小女孩(或下一代),“晚霞”和“落日’代表老奶奶(或老一辈)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诗意。

E.本文描写细腻,叙事简约,情节简单,却内涵丰富;结尾语言含蓄,意味深长。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啊,就是那啥啥……”“对对对,我说的就是那个,那个什么嘛……唉,怎么话都到嘴边了,就是想不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所谓的TOT现象,说复杂点,这是“一种提取记忆失败的现象,表现为记忆已经逼近被完全回忆,却无法转化成为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说简单点,就是话在心头口难开的感觉。
关于TOT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
传输不足模型,主要基于记忆表达的多元模型来解释TOT现象。我们大脑中负责语音和语意表达的其实是两个区域,当回忆的刺激产生时,你的语义表达区域很快被激活了;语音表达区域反应却总是慢半拍,你已经从语义存储中提取了关于目标词汇足够多的信息,但语音存储却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你明明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却无法用精确的词汇表达——TOT现象产生了。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很多,最直观的是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通过脑扫描技术或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最直观的显示出产生TOT现象时大脑中被激活的区域;但问题也出现了,涉及到TOT现象的脑区很多,多到很难详细研究这些区域在TOT现象中的确切功能。
阻塞假说,是说你回想起的有关目标词语的线索反而抑制了你对目标词语的检索。这种假说最直白的表达就是:“因为你想多了,所以你想不起来。”
不完全激活假说,解释起来很容易,就是:“你记不起来,是因为你记得不牢!”另一方面,这个模型也是建立在你确切知道要回忆的词语的前提下,但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很难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个要表达的词语。
造成TOT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年龄。成年之后,年纪越大,TOT现象发生的频率越高;但有研究者发现,年长者和年轻人的大脑产生TOT现象的区域并不完全一样;年长者在发生TOT现象时更倾向于过度激活他们的前额皮质,这导致了记忆检索失败时不停的重复检索,因此老年人在遇到TOT现象时更加容易焦虑。
使用双语者可能会增加TOT现象产生的概率。对于双语使用者的劣势的解释是,当你在记忆中搜索你要表达的东西时,双语会使你对同一件事物产生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倾向,实验也印证了这种假设;但当你要表达的是一个专有名词时,双语的影响可以忽略——的确,全世界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太阳。
还有情绪影响。“越想越是想不起来,不想说不定它突然在你脑中冒泡了。”有研究显示,TOT现象中关于情绪的预期先于记忆行为的发生。情绪恰恰会影响到有关记忆的许多方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TOT现象产生时的情绪显然是消极的,因此这种消极的情绪也抑制了你回忆目标的过程。
不管你是什么年龄、性别,学历如何,你都有可能出现TOT现象。如果TOT现象只是偶尔在你身上发生,那么你完全可以忽视它;只有TOT现象频繁出现以致严重的影响生活的时候,才是一种病态的表现。这种病症可能是由幼年时的学习障碍或者脑损伤引起,一些失语症和阿尔茨海默症也表现出一定的TOT现象。
(节选自《新发现》2011年11月号)
下面对于“TOT现象”的表述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TOT现象产生时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到人的回忆目标的过程,导致“越想越是想不起来”。
B.TOT表现为记忆已几乎被完全回忆,却无法用确切的言语来表达。
C.双语使用者出现TOT现象的概率会比单语使用者要高。
D.TOT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普遍存在的言语现象。

下列对文章有关信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回忆的刺激产生,语音存储的有效提取快于语义提取时,就会产生TOT现象。
B.阻塞假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被试者能否成功回忆目标词语有赖于对潜在的干扰项目的抑制和排除。
C.老年人在遇到TOT现象时更加容易焦虑,是因为他们在记忆检索时容易失败。
D.TOT现象是一种病。这种病症可能是由幼年时的学习障碍或者脑损伤引起,它也体现在失语症和阿茨海默症上。

不管什么年龄、性别,学历如何,都有可能出现TOT现象。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就如何减少TOT现象,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建议? (3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魇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选文第二段在我提出“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的要求时,翻译胡佩芳大姐为什么没有接话茬?

选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理解这“奥斯威辛的风”的。

第五段中“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末最后一句话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柳永简论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过他的名字,但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是为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为了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面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经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结合文章,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就”分别指什
么?
第②段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短语的内涵。
(1)“一个世界”指
(2)“另外一个世界”指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第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在学习生活和阅读积累中,你一定会有相似的感触或知道类似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地加以说明。

现代文阅读
河流的秘密
苏 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河边的居民们发现深秋的河流水位很高,雨水的大量注入使河水显示出新鲜和清澈的外貌。秋天的河流与岸边的树木做反向运动,树木在秋风中枯黄了,落叶了,而河流显得容光焕发,朝气蓬勃。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感到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没有人比水更幸运。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惰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有删节)
作者说“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根据文章第②段,说出河流不可轻侮的三条理由。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在作者眼中这条河流具有怎样的心灵特征?作者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
简要阐释“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为线索,采用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其实河流也与人一样,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B.作者把“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比作“一盏渔灯”,意在说明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也许能够探索到河流的心灵。
C.作者通过对家乡一条小河的描述,说明自然必须得到尊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D.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主要为了通过鱼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都是污染造成的。

E.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深刻丰富,能引发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让读者回味无穷。

论述类文本阅读
当下文艺批评缺什么:批判精神不断弱化
赖大仁
文艺批评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更重要的还在于,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立场上,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审美评判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给予规范与引导。当前的问题是文艺批评界自身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这种责任,由此造成了当今文艺批评的某些缺失,这种缺失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真正的文艺批评不能只就文艺现象谈论文艺现象,而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在对当前文艺现象的观照中,发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趋向性的问题,对此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新世纪以来文艺现象显得更为复杂多样:一方面,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蓬勃兴起,与当代文学艺术相互影响渗透,并且在市场消费主义的作用下,文艺现象极为芜杂,乃至存在种种“乱象”,让人眼花缭乱迷茫莫辨;而另一方面,理论界一些人又不管现实情况如何,不断把西方流行的所谓“文学消亡论”、“艺术终结论”等各种时髦理论引进来大加炒作,把文艺界搞得莫名惊慌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现实,当今的文艺批评有责任认真研究分析一下。
二是缺少对文艺价值观的认真探讨和积极引导。当今文艺已经充分开放多元发展,从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都已经不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艺究竟表现和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究竟形成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导向?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消费化、娱乐化、游戏化现象的影响下,一些文艺创作一味迁就满足这种现实需求,放弃了应有的价值立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价值观的迷乱;而文艺中这种迷乱的价值观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公众,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更大混乱。面对这样的现实,文艺批评理应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
三是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和批判精神。文艺批评的本质是评判,其中既包括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更包括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从后一个方面而言,文艺批评不能没有批判精神,否则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品格和功能。实际上当今文艺界的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媚俗之风比较盛行,然而文艺批评似乎并没有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批判精神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还有批评人格上的问题,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缺少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对于真正的文艺批评来说,包容不能没有原则,宽容不能没有底线,一切都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
应当说,当今文艺批评所缺失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值得我们文艺批评界反思。
(节选自201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不仅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还规范与引导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的审美评判与分析。
B.它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对在当前文艺现象观照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
C.真正的文艺批评可以有“包容”与“宽容”,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
D.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等现象的影响下,当下文艺批评批判精神不断弱化。

对于“文艺”与“文艺批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现象复杂多样,当今的文艺批评对这样的现实有责任认真研究与分析。
B.文艺批评中的批判精神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C.当今文艺现象中的媚俗之风较盛行,文艺批评应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
D.文艺批评最应担负起引领文艺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责任。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文艺现象的种种“乱象”。
B.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是批评人格的问题。
C.在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及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中,体现了文艺批评的批判精神。
D.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可以形成与建构正确的文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