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中速写
张守仁
这里是方圆百里的原始森林。空中,叠翠千丈,遮阴蔽日;地面,葛藤缠绕,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根须如网。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这里有巨栋大梁,珍禽异兽,奇葩硕果,灵芝妙药。高大挺拔的望天树是林中巨人,直冲云霄,傲视碧海。大青树广展绿冠,庇荫着众多伙伴。松杉竞生。乔灌咸长。荆棘丛集。低层杂草繁密。阴翳处蕨类葳蕤,卧倒的枯树上覆盖着苔藓,又有小树从苔藓中探出新苗。巨蟒似的绞杀植物盘绕于树干。大蚜趴伏在校杈上吸吮汁液。野雉在林梢飞翔。猴子在树冠摘果。孔雀在泉边开屏。野蜂在花丛中采蜜。蚁群在腐殖层上蠕动。这里蚊蚋成阵。蚂蚱跳跃。长虫在拥挤的空间里扭曲穿行。林间流泻着婉丽的鸟鸣。更有山溪潺潺,叶丛滴翠。幽暗的草丛中,兰花放出馨香,海芋叶旁,龙舌兰伸出锐利的绿剑。开放红白花朵的茑萝,在枯枝上攀援盘旋。阔叶下的蛛网上缀着露珠。蜗牛驮着贝壳在湿地上爬行。远处林边大象甩动长鼻,悠然踱步。层林之上,鹞鹰在蓝天里滑翔,用它那对犀利的眼睛,窥伺着下界的猎物。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惊骇于万千动植物形体结构是那么完美:随便一茎小草,一朵鲜花,一颗果实,一株树木,一只飞鸟,一头走兽,它们的躯体组织,它们的色泽、形态,是那么气韵生动,血脉通畅,和环境之间显得和谐无间,浑然天成。啊,那是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的状态!和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结构相比,人间一切科技、文艺作品,都相形见绌。万千物种在这里多层次、高密度地孳生、繁衍、更新、斗争。岁岁年年,世世代代,永不停息。物竞天择,各司其职。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如果上帝偏爱某一物种,要求纯粹、划一,这无异于毁灭某一物种自身。在这里,同一就是同灭,差异才能互补,共生方能共荣。如果它们分离,许多物种将因失去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生存条件而死亡。它们只有集结、混生在一起,才能生机蓬勃,旺盛葱茏,荒蛮野性。在这里,每一瞬间,都在发生亿万次的新陈代谢。腐烂与新生、繁荣与枯萎,都在这生命的大舞台上演替。这里有最美妙的天籁,这里有最丰富的色彩,这里有最生动的形象。而当暴风袭来,林海枝舞叶涌,俯仰起伏,万千树干就是万千根摇曳的琴弦,弹奏出惊心动魄的交响乐;云雾涌来,一切淹没在白茫茫的浪涛之下,变成一片摇摆晃动的海底森林;但当热带雨倾泻过后,太阳重又照耀,亿万叶片上的水珠,闪烁出亿万颗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哦,森林,地球上最繁密、复杂的生物群落。只有用一种不分段、头绪有点混乱的文字,才能充分表达出杂乱成一个板块的整体感受。且让我以身边潮湿的树墩当书桌,迅速记下这篇即兴式的短文……
(转摘自《语文读本》第166页)
7.文章一气呵成,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情感。如果把这篇文章分成三个层次的话,你认为应怎样分?(写出原文,哪句到哪句。3分)
答: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8.整体感受文章,你认为本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论述文阅读(共3题,9分)
要让孩子“浪费时间”
周国平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怎样的环境算最好?生长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可称之为内在的自由,最好的环境就是为之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等,另一个是时间自由。这里单说后一方面。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这句话简直是谬论。但卢梭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惟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在乡村,那刚来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贴近土地,从土地汲取营养。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它有许多同伴,它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相比之下,城里孩子的生命就十分孤单,远离了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断了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城里孩子是没有童年的。
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没有童年。到各地走走,你会发现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与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孩子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因而也很难在他们身上唤起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了。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下列关于“教育”的相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教育就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属于内在的自由。 |
B.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就是为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 |
C.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 |
D.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即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 |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我们今天听来,卢梭的这句话简直是谬论,是因为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惟恐孩子虚度光阴,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 |
B.卢梭认为满足天性的性质的要求可以不算做虚度。 |
C.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有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的丰富的乡村度过。 |
D.如今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与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这导致了孩子们的童年缺失。 |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换给孩子真正的教育和童年”的措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要让孩子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
B.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要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满足他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
C.做家长和老师的要适度放手,减少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的错误。 |
D.知道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就要带他们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民国奇人刘文典鲁先圣
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作为当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他的思想学问博大精深。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刘文典是研究《庄子》的专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自古以来只有两个半人懂庄子,一个是庄子,另一个他没说,半个则是他本人。这话可以与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才高八斗”论相媲美。当年的谢灵运也是心高气傲的人,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两人的高傲简直如出一辙啊!
刘先生最经典的怪诞故事发生在1928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时期。安大闹学潮,蒋介石来安庆视察。蒋介石看他外表邋里邋遢,就问:“你就是刘文典吗?”刘文典不高兴地反问:“你就是蒋介石吗?”蒋介石命令他惩办罢课学生。他说:“我这里只有教师学生,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负责。”蒋介石非常气愤,严厉指责刘文典没有尽到管束学生的责任。刘文典毫不退让地指着蒋介石的鼻子说:“你是军阀!”奋勇扑上来要打蒋介石。被拉开以后,蒋介石不得不自下台阶骂道:“真是个疯子!”
一直研究古典文学的刘文典最瞧不起新文学运动。因此,因为新文学白话小说的成就驰名国内被聘任为教授的沈从文,遭到刘文典的公开侮辱和蔑视。刘文典公开质问:“他沈从文有什么资格当教授?”并在课堂上说:“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值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昆明遭日军空袭时,刘文典和学生一起护卫着陈寅恪向防空洞奔跑,看到沈从文也匆匆地跑,他当众大骂:“我被炸死了,就没人给学生讲庄子了,你沈从文跑什么跑!”幸亏年轻的沈从文很有涵养,不与他计较,假装没有听见地赶快躲开,不然,他恐怕是免不了年轻人的一顿拳脚的。
1943年,联大中文系代主任闻一多决定将刘文典解聘。因为刘文典擅自离校,到云南普洱县的磨黑呆了半年。原因是他喜欢抽鸦片,而磨黑产上好鸦片。当地的朋友知道他的爱好,就邀请这位大学者去。他自作主张地一口应承,只跟少数人打了个口头招呼就丢下课程走了,而且乐而忘返,一去半年不回。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他平时上课都是边吸鸦片边讲,还要求校方给他安排一个杂役提着茶壶随时为他加水,影响很坏,深为师生诟病。闻一多坚决主张不再聘用,语言学家王力为他讲情,说老先生从北平随校南迁,还是爱国的。闻一多发怒道:“难道不当汉奸就可以擅离职守,不负教学责任吗?”
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坛上怪人奇人很多,但是毫无疑问,刘文典先生是数得着的一个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文典认为自古以来只有两个半人懂得庄子,庄子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自己的恩师,半个是自己。这种说法既表现出刘文典的自负,同时也体现出他对老师的尊敬。 |
B.安大闹学潮,刘文典面对蒋介石的指责,毫不退让,破口大骂,甚至要与蒋介石动粗。从这一点来看,刘文典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已是深恶痛绝,甚至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 |
C.研究古典文学的刘文典瞧不起白话文运动,将这种怨气自然就撒在写白话小说的沈从文身上,只不过沈从文涵养深厚,对此不大在意。 |
D.刘文典做事往往率性为之,为吸食上好鸦片,到云南普洱县的磨黑呆了半年,这引起了闻一多的强烈不满,执意要解聘他。 |
E.本文摘取了刘文典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了他非同寻常的一些事迹,表现了他“荒唐怪诞”的性格特征。
(2)刘文典“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的“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举例分析。
(3)文章的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情况?
(4)对于刘文典的一些做法,闻一多非常不满,坚决主张不再聘用。你对闻一多先生的做法有什么看法?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墨烟张陈柳金
一日傍黑,张家院里哇地一声哭,土坯墙震落一层沙尘。婴儿落地,没听过这样大声的,且脸如包公,黑不溜秋。张父说,俺张家世代制墨,如今老天馈赠一墨宝,就叫他张秉墨吧!
这张秉墨,天生一个玩家。六岁便能玩墨,采烟、熬胶、和墨、上模、晾晒、裱金,一整套工序下来有模有款。九岁便玩书成瘾,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练得一手好书画,吟咏唐诗宋词亦有腔有调。张秉墨的天空悬着一颗文曲星。
但到了十八岁,天空却变了天。参加了地下组织的张父因叛徒出卖,死于鬼子刺刀之下。张秉墨强忍一腔怒火,接过搅墨棒,墨缸里转起圈圈旋涡,搅动一百零八圈后,蒸煮成团,蓄着劲举锤敲打一百零八遍。张秉墨发誓要做条好汉,把小日本的肉剁成酱,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
张家院子每天清晨依旧飞出一群白鸽,鸽群沿鹤庄盘旋一圈后,总是有一只鸽子带着张秉墨的牵挂飞离队伍。薄暮时分,那鸽子才从天空凯旋。张秉墨宝贝一样捧在手心,喂了食,轻轻放进笼子。
前线还是失守了,小日本洪水猛兽一样冲进庄里,打砸抢烧,把个鹤庄鼓捣成了墨缸,每个人心里都墨黑墨黑的。小日本把鹤庄小学占为指挥部,临晚集合村民训话,太军佐藤野夫说鹤庄藏有共党,自己站出来,可免全庄人死,否则通通都得死!
村民个个岿然不动,佐藤无计可施。忽然头顶掠过一群白鸽,仰起头,鸽子送他一个见面礼。佐藤往脸上一抹,一撮腥臭的鸽屎。叭嘎,杀了它们!一阵乱枪响起,连鸽毛也不见掉下来。佐藤恼怒道,不供出来,你们,通通的当鸽子宰!
翌日,鸽群刚回笼,张家院门被踢开,几个小日本端着枪叽里嘎啦闯进来。正在锤墨的张秉墨猛一惊。贼头贼脑的小日本乱搜一气,从笼里捉出几只白鸽。翻译给张秉墨下了命令,以后每隔三天送两只鸽子孝敬太军!
鬼子走后,张秉墨赶紧去看鸽子,幸好那只白鸽还在,这才松了口气。入夜,他扬手放飞了那鸽。
就在这两天,有四个村民被怀疑是共党分子,鬼子把他们捉进了指挥部。一向抬头做事的张秉墨把头压得老低,搅墨一百零八圈,锤墨一百零八遍。他要把张家本领亮出来,制成胳膊粗的圆条墨,当作礼物送给佐藤野夫。
转眼三天已到,张秉墨这次送给佐藤的是两只鸽子。进了门,只见佐藤呕吐不止,气喘吁吁。张秉墨细看,知他犯了夹阴伤寒,前几天吃了鸽肉大补精气,不慎便犯下此症。张秉墨说,太军,我有法子能治好你的病!佐藤如遇救星,却见他一脸乌黑,心生疑窦,但病痛难耐,只得恭听。张秉墨道,鸽屎为药引,槐角、扎参、细辛炖服。佐藤还记着上次鸽屎之恨,这次竟敢叫他吃这腥臭物,以为张秉墨捉弄他。翻译说,太军,张师傅可神了,您就信他一回吧!
佐藤服了鸽屎和中药,翌日果然恢复如常。三天后张秉墨送来鸽子时,他竖起大拇指,你,大大的神!张秉墨说,太军,下次俺送几根大圆墨给你,俺张家墨条,不仅是书画的上等墨料,还能止血、治皮肤疮毒和腮腺炎。佐藤听了大喜,临别,差翻译送张秉墨,张秉墨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
这晚深夜,张秉墨正要入梦,院门吱呀推开,一黑影潜了进来。是翻译窃取了日军的重要情报,内容是鬼子将于后天晚上攻打驻扎在一深山处的我军阵营。
张秉墨马上放飞那只白鸽。鸽子飞回时,也带回了我军指令——后天里应外合端掉日军指挥部。
这天傍晚,他又一次放飞了白鸽。转身去给佐藤送鸽子,这次多了几根胳膊粗的圆条墨,是他答应送给佐藤的礼物。
踏进门时,地上躺着一只流血的白鸽。佐藤凶相毕露:它,从你家飞出,你的下场……还没等他说完,门外已拥来一群鬼子。张秉墨放飞手里的白鸽,掏出嵌有炸药的圆条墨,把盖子一掀,几声巨响,佐藤野夫与鬼子不明不白地见鬼去了。
在张秉墨的葬礼上,鹤庄乡亲全都披麻戴孝。忽然一群白鸽悲鸣着从张家院子飞出,在鹤庄上空整整盘旋了一百零八圈。仪仗队前,翻译跟一战士手抬石碑大的方条墨,上书三个镏金大字:墨烟张!
(选自《短小说》,2012年第5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秉墨的父亲因参加地下组织被出卖而惨遭鬼子杀害,这对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文中“蓄着劲举锤敲打”的细节描写暗含着张秉墨压抑不住的愤怒之情。 |
B.小说中的“鸽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秉墨视鸽子为宝,佐藤被鸽子羞辱和吃鸽子,鸽子传递情报,鸽群悲鸣盘旋等,在这里,鸽子成了揭示主题的象征物。 |
C.佐藤服了张秉墨配有鸽屎的中药,第二天果然恢复如常,这既写出了张秉墨医术的高超,也为下文写得到佐藤信任和送墨条的情节张本。 |
D.小说善于运用埋设伏笔的手法,比如“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就为下文利用墨条炸死鬼子作了铺垫;翻译对佐藤的一番劝说也为张秉墨奋勇杀敌最终就义打下了基础。 |
E.这篇小说的主题在开拓上很有深度和力度,结构大气磅礴,故事情节简单有趣,语言极富张力,叙事也干净利落,很有特色。
(2)小说开头两段叙述了张秉墨少年时期的种种经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小说中张秉墨的人物形象。
(4)对于小说结尾处的鸽群悲鸣和仪仗队中有人手抬写有“墨烟张”的方条墨的情节,有人说是画龙点睛,有人说是画蛇添足,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只是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
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
C.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
D.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性的园圃。 |
B.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
C.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欧洲的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
B.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
C.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D.中西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由于香港的接待能力有限,近期将与内地有关部门商讨能否收紧“自由行”政策,以控制游客的自然增长。
“自由行”政策自2003年推出后,已进入第12个年头。其对香港特区与内地带来的好处,本来无须多说。但人们也看到,随着近年来赴港旅游、购物人数激增,香港特区部分人颇有怨言,从普遍欢迎到质疑乃至于反感。而另一方面,内地不少网民认为,这种反对声音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站不住脚。双方的争议与主张,在香港特区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游客事件中均有体现。
按理说,如果香港特区对游客的承受能力有限,或者内地人赴港旅游、购物确实影响到当地民生,作出政策微调可以理解。不过,任何问题往往总是复杂的,难以从单一因素进行考量。譬如“自由行”政策,若仅从经济层面考虑,自然给香港带来了不菲的旅游、消费收入,但对那些较少从中直接收益的当地居民,则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其对自身生活的影响;而从另一角度着眼,“自由行”政策不仅涉及经济,还是一个相对敏感的政治议题,极易成为不同利益主体表达主张的可选菜单。因此,“自由行”收紧与否,应从更多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综合考量,以期获得利益均衡与政策平衡之效。
实际上,特区行政长官这番表示,亦非仅针对赴港游客增加“已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压力”,而且也是对近期当地发生的一些不满情绪的回应。如近日发生在香港屯门、沙田等地的反水货客抗议活动,就引起了不少反响和争论。而梁振英开出的政策解决“药方”,则是探讨有无收紧“自由行”可能。同时要看到,所谓收紧只是不赞成增加开放“自由行”城市的数目,而非在现有基础上做减法。(节选自2015年2月《华商报》作者:魏英杰)
材料二:“反水客”成不了香港的逐客令
“水客”无理占据街道,加剧口岸压力,严重影响香港居民生活,无疑应是执法部门打击的对象,但从什么时候开始,规规矩矩买年货的内地游客也成了靶子?
这次示威游行,表面看是香港市民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打击不法活动,实则是一道披着“反水客”外衣的逐客令。有部分市民在巴士站向内地游客高喊“爱祖国、用国货”,更出现辱骂、推拉等过激行为,如此丧失文明的待客之道,实在难以彰显香港的大气与包容,说好的“购物天堂”已然跌落凡间。
根据香港入境处通报,年近岁末,有更多内地游客来港购物属正常情况,口岸边检人员至今已拒绝约2.5万名涉嫌走水货的内地游客入境,并未发现水货行为明显增加的迹象。但值得警惕的是,“水客”活动很可能越反越猖獗。趁乱作案往往最易得手,警方和口岸执法人员疲于应对示威活动,隐藏在购物人群中的“水客”便更有可能溜走。
政治因素是另一个不得不提防的环节。号召及组织屯门示威游行的香港激进政治团体包括“热血公民”、“本土民主前线”、“学生前线”等,这些团体一向对内地不满,更在民间宣扬“港独”,此次借“反水客”再次挑起两地矛盾,乘机灌输“反共”思想,司马昭之心,不言自喻。就连行政长官梁振英昨天也明确表态,十分重视大量内地人来港购物,以及水货活动对北区和屯门居民的生活构成的影响,政府会作出协调,但不能接受以冲击或滋扰等手法表达不满。
“水客”需要严打,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任何违法违规人士。香港是法治社会,在为市民提供最大程度言论自由的同时,更要严厉遏制暴力非法的抗议活动。屯门示威活动中有13人被捕,体现出警方执法公允。凭着这一点,香港总算赢回一些内地游客的信任。(节选自2015年2月《环球时报》作者:陈行,香港媒体人)
材料三:“反水客”致赴港客剧减 三月旅游业全面下跌
据港媒报道,接连发生以反水货客为名的“港独”暴力示威,令外地旅客访港意欲插水①。旅游业议会主席胡兆英表示,三月份旅游业、零售业、饮食业等行业都全面下跌,其中旅游业比去年同期下跌超过10%,更形容是“迎来旅游业寒冬”。他续称,本港旅游业“外忧内患”,不但受日、韩两国汇率影响,令为数不少的东南亚旅客被日、韩市场吸纳过去,而且香港接连发生反水货客示威重挫城市形象,令不少游客却步。
香港旅行社东主协会会长叶庆宁表示,除内地访港团数量未尽如人意外,其他地区访港团亦比去年同期暴跌30%,当中酒店业最受影响,以旅游团为主的三、四星级酒店成为“重灾区”。( 2015年4月4日《新华网》)
材料四:“小黄金周”广州赴港游客减少20%记者 黄宝仪
向来是广州市民短途出游首选的香港,受“反水客”事件影响,今年以来旅游市场一直表现平淡,2月开始更持续下滑。4月4日的“清明小黄金周”虽然遇上香港的复活节假期,但广州出游香港人数同比大幅下降超过20%。
对于香港游人数首次在黄金周下降,中国国旅广东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反水客”事件是诱因,同时还与香港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首先,香港游发展多年,不仅广东甚至外省大部分市民都已经多次前往香港旅游,市场早已饱和,加上近年香港没有新景点加入,旅游吸引力在下降。
另一方面,多次前往香港的市民目的性很强,大多为了购买自用的奢侈品或者日用品,因此一般会集中在打折季或节庆期间。这些游客都不是“水货客”,只是“反水客”事件让这些市民留下一些不良印象,影响了他们的出游选择。
此外,随出境旅游市场的成熟和台湾、日韩、东南亚等地优惠抢客,其他短途出境5天游不过3000元左右,而同样5天在香港可能花费更高,因此香港旅游性价比优势并不明显,使更多市民转投日韩、东南亚游的怀抱。(2015年4月《网易新闻》)
【注】①“插水”这一词,常用于运动员跳水的时刻动作,即:普通话的“跳水”。
(1)阅读材料(一)与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香港“反水客”事件进行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2)根据材料(二),请谈谈陈行是如何看待“反水客”事件的。
(3)根据材料(三),谈谈香港遭遇“旅游业寒冬”的原因有哪些,又有怎样的后果。
(4)材料(四)中“小黄金周”广州赴港游客减少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怎样能够提振香港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