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 品种 |
生产量(单位:千吨) |
百分比 |
||
| 关内 |
东北 |
关内 |
东北 |
|
| 煤 |
25935 |
25398 |
50.5 |
49.5 |
| 生铁 |
239 |
1702 |
12.3 |
87.7 |
| 钢材 |
39 |
519 |
7 |
93 |
| 水泥 |
774 |
1503 |
34 |
66 |
A 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 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 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
D 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 B.《论联合政府》 |
| C.《共同纲领》 | D.《论十大关系》 |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
|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
|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1912年4月34.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
|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
|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