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国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生产 |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具体制度,其中没有涉及的“选举”具体制度是
A.“乡举里选”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九品中正制 |
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C.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 D.动荡局势的加剧 |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这一范畴的是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
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④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政府财政赤字加剧 | B.金融市场被扰乱 |
C.失业人口增多 | D.民主制度遭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