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shí)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闻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卒。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揆:估计、揣度 |
B.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奔北:逃向北方 |
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进用:提拔、任用 |
D.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绐:蒙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C.辅公祏之反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
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
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
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①⑤⑥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 |
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 |
C.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 |
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 |
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3分)
②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3分)
③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3分)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收成不好,荒年 | B.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
C.勿夺其时夺取 | D.王无罪岁怪罪,归罪于 |
下面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 移其粟于河东 | B.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 |
C.申之以孝悌之义 / 鸡豚狗彘之畜 | D.然而不王者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下列各项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列举“移民移粟”的治国措施,证明自己治国已经尽心,接着提出“民不加多”问题。由此孟子可以借题发挥论述自己的治国之道。 |
B.孟子“欲擒故纵”,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诱导梁惠王说出“五十步”虽然都是逃跑但没有达到“百步”,从而说明“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仁政还有很大差距。 |
C.孟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陈述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养民、富民与教民,后指出统治者行“王道”应持的正确态度“无罪岁”,回答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 |
D.孟子善辩,本段运用比喻将抽象道理分析得具体形象,说理生动而精辟;又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恐年岁之不吾与 / 无乃尔是过与 |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秋以为期 |
C.是社稷之臣也 / 非我也,岁也 | D.龟玉毁于椟中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然而不王者 | B.填然鼓之 / 名余曰正则兮 |
C.朝避猛虎/ 辇来于秦 | D.猿猱欲度愁攀援 /侣鱼虾而友麋鹿 |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要) B.日月忽其不淹兮(埋没)
C.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弦弦掩抑声声思(悲)
文言文阅读
①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
②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③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④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又让不受让:责备 |
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距:同“拒”,抗拒,抵御 |
C.无内诸侯军内:同“纳”,放进 |
D.乃佯尊怀王为义帝佯:假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父老除害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
B.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D.①系颈以组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 的牛羊酒食。 |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 残破。 |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 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 |
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把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