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①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
②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③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④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又不受让:责备
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之距:同“拒”,抗拒,抵御
C.无诸侯军内:同“纳”,放进
D.乃尊怀王为义帝佯:假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父老除害②吾属今之虏矣
B.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沛公俱西入关②玉斗一双,欲亚父
D.①系颈组②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
的牛羊酒食。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
残破。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
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

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吕嘉传
太子兴伐立,其母为太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缺,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国人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於是天子许之。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使者皆东乡,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乡,侍坐饮。嘉弟为将,将卒居宫外。酒行,太后谓嘉曰:“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发。嘉见耳目非是,即起而出。太后怒,欲鏦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乃阴与大臣作乱。
天子闻嘉不听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无决。又以为王、王太后已附汉,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参曰:“以好往,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以为也。”辞不可,天子罢参也。郏壮士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以区区之越,又有王、太后应,独相吕嘉为害,原得勇士二百人,必斩嘉以报。”於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入越境。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太后及汉使者。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选自《史记》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为耳目者耳目:亲信
B.男尽尚王女尚:崇尚
C.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畔:叛乱
D.分其弟兵就舍就:靠近

下列句子中,都表现吕嘉“老谋深算”的一项是:()
①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
②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
③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
④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⑤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⑥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大多不依附王太后,因而王太后劝说南越王和群臣归属汉朝的做法没有成功。
B.南越国内君臣不和,特别是南越王、王太后两人与丞相吕嘉之间的政见不同,这是引起南越国内乱的重要原因。
C.南越王和王太后设下了一个鸿门宴想杀掉吕嘉,但由于汉朝使者犹豫不决而没有成功。吕嘉觉察后产生了背叛之心。
D.汉朝的介入加速了吕嘉叛乱的步伐。就在汉朝天子派遣军队进入南越国之时,吕嘉等人造反,并杀死了南越王及王太后。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4分 )
②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 3分 )
③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 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小题3分)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⑥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诸子选读》课内翻译
(4)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五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
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请加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两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俾水有所泄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上又命清察江南河工未结诸案,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②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帑(tǎng):古代指钱财或收藏钱财的府库②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俾:使,让
B.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虞:忧虑
C.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饬:谨慎
D.命偕尚书策楞往按按:按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则非大臣之度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刘统勋刚直、勤政的一组是
①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②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③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④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
⑤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⑥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统勋受命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为他后来出色地完成修治运河的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刘统勋敢于上书直谏,大胆提醒皇上对张廷玉和讷亲进行训示、教诲、抑制,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
C.在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建坝一事上,刘统勋亲自前往考察,审度地势水势,建议搁置顾琮的请求,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
(2)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
(3)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赤壁赋(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去 B.倚歌而和之和:同声相应,唱和
C.举匏樽以相属属:嘱托 D.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孟德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并不消沉,所以昂扬奋发、积极进取成为本文的感情主调,这源于作者深厚的学养,开阔的思想,豪迈的胸襟,洒脱的气度。
B.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C.作者以赤壁之游为依托,将理论的反复申述与感情的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实现了哲理和诗情的高度融合。
D.本文是一篇用文赋这种形成于宋代的赋体写成的游记,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律赋在声律字句方面的限制,具有了散文伸缩自如、挥写自由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9分)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①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②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③,与中国侔④。
(《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假:代理。②剖符:皇帝分封诸侯用的符信。③称制:自称皇帝。④侔:相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足:值得
B.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苦:痛苦
C.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稍:逐渐,渐渐
D.败数县而去焉去:离开,离去

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秦为无道,天下苦之②中国扰乱,未知所安
③恐盗兵侵地至此④番禺负山险,阻南海
⑤颇有中国人相辅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5分)
译文: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5分)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