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贞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③。”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④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节录《新唐书戴胄传》)
[注] ①干局:才干气度。②簿最:公文簿册的总括提要。③刑:通“型”,典范、规范、规定。④取调:指被选荐者获取委任。
以下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律,劝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面对太宗的责难,他据理力争,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下面是对原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所坚持的人君也不能以言代法的思想。
B.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事的精神和他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C.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从善如流和宽宏大度的明君风范。
D.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对戴胄的高度信任,歌颂了唐太宗勇于纳谏、屈己重法的美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语段,完成后面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郁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B.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C.非能水也,绝江河小学大遗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出人/也远矣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望美人/兮天一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三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有剪发门杜:塞,闭
B.五人之死视:比较
C.轻重何如哉固:本来
D.忠义于朝廷暴:暴露

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安能屈豪杰之流
C.亦以明死生之大 D.佯狂不知所之者

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B.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不能容于远近 D.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翻译加线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选择题每道3分,共28分)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北亦未敢轻吾国遽:马上
B.则直前虏帅失信诟:诟骂
C.向也使予骨于草莽委:抛弃
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亲人

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予生也幸臣壮也,犹不如人
B.将请罪君,君不许龟玉毁椟中
C.所谓誓不贼俱生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D.君亲谓予何故为声也,凄凄切切

下列加点的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B.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
C.吴之民方痛心 D.悚然而听之

下列加点字与“北虽貌敬” 的“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A.去今之而葬焉 B.且庸人尚
C.常以身蔽沛公 D.因为长句,以赠之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羁縻不得还

A.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B.恐年岁之不吾与
C.不能容于远近 D.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翻译下列句子: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2)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注:“信宿”,意思为“没过两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七月既望(阴历每月十五) B.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
C.白露横江 (白色的霜露) D.纵一苇之所(像)

选出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凌万顷茫然倚歌而和
B.声呜呜然皆出于此乎
C.月出东山之上 青出
D.耳得之为声蟹六跪二鳌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
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例句:鱼虾而麋鹿

A.粪土当年万户侯 B.孤舟之嫠妇
C.扣舷而 D.顺流而

选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
例句:徘徊于斗牛之间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而又何羡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客有吹洞箫者

下列关于《前赤壁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B.通篇以景来贯串,“山”和“水”是主景,“风”和“月”辅之,全文紧扣山、水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C.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跌入现实的苦闷;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文风格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语言自然本色、平易明畅。

翻译下列句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逝者如斯夫,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