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1)这首词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暮春图画。其中 和琵琶意象是侧重作者的听觉感受,而 意象是侧重视觉感受的。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首二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同“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请从动与静的角度,鉴赏颈联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禾熟
宋 •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的景象。
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