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 良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
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抠进黄土,扎向地心,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冷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漠、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他想喊。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了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
1.请简要分析文中“轩辕柏”的象征意义。
2.“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同时将三组反义词语用来描写这种感觉,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中的“我”?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豪,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
B.“他”站在黄土高原上,看到“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深感植被破坏严重,内心无比冷漠,苍凉。 |
C.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慷慨悲歌之气,积极进取之心。 |
D.“他”想呼喊,仅仅因为现代人的苍白无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他的大声呐喊是希望唤回高原的血性来。 |
E.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的礼物
刘墉
今天你伤了我的心!
因为听说你居然要把我送给你的玉坠项链,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你一个并未深交的女同学。而那项链却是在你十五岁生日时,我从脖子上摘下,再当场为你挂上的。
尤其令我痛心的是,当你母亲责怪你时,你居然说:“爸爸在送我的时候讲过,这值不了什么钱,所以我认为可以当个小礼物送人。”
这世上许多东西,都是不能以市场价值来衡量的,譬如最珍贵的“爱”。难道上面附有标价。是可以用一张张钞票买到的吗?
“爱”非常抽象,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却能牵肠挂肚地在我们心里翻腾。当你最困苦时。可以因为想到那份爱,而感觉振奋;当你在孤独的时候。也可因为触及一件带有爱的纪念品,而感觉温馨。
那一条项链,不正是我给你的一件带有爱的纪念品吗?
你要知道,当你的祖父过世之后,每次我触及他用过的笔墨、看过的书籍,都觉得那当中有他的影子。我最早能深深体会的一个课文中的词,就是“手泽犹存”,当我在学校读到之后,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父亲用过的东西翻过来、翻过去,对着灯光照,希望发现父亲的指纹和汗渍。
于是你应当了解,有时候爱竟能长驻在指纹与汗渍中了。如此说来,那项链能说是只有菲薄的价值吗?
是的!我是说过它不值什么钱,但你看那下面跟着的一句话是什么?你说你忘了,那么让我说个故事来提醒你:“从前有一位父亲写信给他在国外读书的孩子,信上说:亲爱的孩子。我好久好久没收到你的信了!而在这期间我已经寄出七封,你是换了地址吗?还是因为功课忙?又难道是身体不舒服?但我实在担心,整天跟你的母亲轮着出去看信箱,我们的生活似乎就是为了等你的信了。
如果你实在太忙。只要写几行字,告诉我们安好,就成了!甚至你只要寄张明信片,上面不必写字。毕竟从地址,我们可以看出你的笔迹,也表示你一切都好。
当然如果因为交通不方便,或要踩着雪去买邮票,你就不要急着回信,免得受寒或在冰上滑跤,你可以等春暖了再给我们消息。
但是!孩子!我们实在是想你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应该发现那位深爱着孩子的父亲,尽管望眼欲穿地等着孩子的信,到最后,却为了怕孩子去买邮票而受寒,而“请孩子不要急着寄”了!
现在你想起我当初说的话了吗?我说:“这项链不值什么钱,别因为是从我脖子上摘下来给你的。就以为珍贵无比。如果碰到了抢匪,要你的项链,千万不要犹豫、不要抗拒!把它摘下来递过去!它值不了什么钱的!”
孩子!你的生命当然要比这项链珍贵不止亿万倍,我只是想告诉你,在遇到抢匪时,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要为了保护这小小的纪念品而受到伤害。
但,那不是说,它便宜到可以随便送给并未深交的女同学,当她小小的生日礼呀!“今天你伤了我的心!”究竟是什么伤了作者的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为什么把那条玉坠项链看得如此重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中花了不少篇幅讲了一则父亲的故事,请问作者这样写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民族习惯强加给父亲的“伟大”与“无私”之类的评语几乎剥夺了他们说“要”的权利,而作者却直言不讳地开始了一个父亲的“索取”,他要自己的孩子学会施予爱的回馈。 |
B.文章在朴实的叙述中适时地插入简短的议论,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使行文变化多端,摇曳生辉。 |
C.作者九岁时丧父,那些“带有爱的纪念品”就是父亲的遗物了,从自己寻找父亲手泽的急切到儿子竟要把一件意义非凡的项链送给不曾深交的女同学,表现了作者深情地追忆和颇为激愤地指责。 |
D.这篇以第一人称写给自己孩子的文字,在细节中深深烙刻着一个父亲沉甸甸的爱,读罢不能不令人动容,扼腕叹息。 |
E.父爱同母爱一样,是人类最为美好的情感之一,同母爱相比,父爱显得更加深邃绵绵和不动声色。本文就以“爱的礼物”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儿子深沉的爱,这是作者写作此文的主要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们需要研究“人类世”
我们在地球科学中把现在或者说最近这一个时代看作环境问题的时代,并作为一个单独的有其特殊含义和内容的地质时代来研究,提出“人类世”。这样一个最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加剧,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人类世”是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新视角,是从地球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寻求自然科学走向和实践的新的途径。
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在空间范畴表现为从治理三废扩大到保护区域环境,而今到考虑全球性的全球变化的研究;在时间范畴表现为对现代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进行分析,进而企图对人类和这个星球的未来有所预见,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环境演化及其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驱动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当人们沉浸于征服自然的乐趣当中的时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例如水资源的问题。我们知道生产1吨小麦要1000吨水,生产1吨玉米要1200吨水,而生产1吨稻米则要2000吨水。我国西北地区人均水的占有量仅是1781吨,与全国的平均人均占有2200吨还差得很多。水资源的不足而影响农业生产是很严重的,再加上自然灾害,那就更厉害了。这样的情况又造成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所以荒漠化的面积在我们国家有很大的扩展。
我们可以看到温度上升带来的影响:据估计,如果气温上升1摄氏度,海平面要升高10厘米,而全球3/4的大城市和占40%的人口都集中在离海岸不过60公里以内的地区。有人说,生态环境的价值可以估算。印度一位学者提出来,一棵50年的大树所产生的氧气、吸收的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作用、增加土地肥沃的作用、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以及为鸟类和兽类提供繁殖场所的六项作用加起来,得出来的生态效益是6美元。在我国神农架保护区,50年以上的树有50万株,按这样来算的话,神农架这个地区就自然资源本身来说,生态效益可以大于1百亿美元,赶上2003年整个上海市的GDP总值。可是现在这个地区仍然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更好地注意。
地球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是无比精确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现在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也就是“人类世”。鉴于人类成为影响环境演化的重要力量,研究“人类世”,不仅需要多种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而且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通力合作。
(摘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3期有删改作者刘东生)根据文中信息,对“人类世”这一提法的相关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人类世”是对最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代的界说。 |
B.“人类世”是从特定角度出发的对现在这一环境问题已成全球性问题的地质时代的指称。 |
C.“人类世”的主要特点是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并影响到环境的演化。 |
D.“人类世”是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寻求自然科学走向和实践的新的途径。 |
下列表述中,属于“我们需要研究‘人类世’”的根本原因的一项()
A.环境科学在空间范畴扩大了它的研究,在时间范畴表现为对人类和这个星球有所预 见。 |
B.不知生态环境价值可以估算,忽视荒漠化加剧、气温上升、森林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 |
C.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加剧,使当今环境问题凸显,同时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
D.人类已成为影响环境演化的力量,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通力合作以加强研究。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A.荒漠化面积在我国有很大的扩展,很大程度上是盲目改造自然不合理利用土地的恶 果。 |
B.人类加剧作用于自然,会使地球气温上升,海平面升高,将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
C.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的神农架地区仍较贫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类世”研究的必要。 |
D.事实是,一棵大树防止大气污染等六项作用加起来,得出来的生态效益是8.6美元。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环境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与人类对“人类世”实际存在的无意识状态和对自然的非理性开发有重大关系。 |
B.“人类世”作为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现代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分析, 能够预测到人类和这个星球的未来。 |
C.“人类世”主张从新的视角来考察现在的地球环境系统,其实质就在于强调人与自然 的和谐发展。 |
D.为解读自然科学问题提出的“人类世”,将可能是地质学上的一次自然人文科学史的革命,其研究有助于社会的科学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字与国运
熊培云
月皓云瀚,汉字江河流淌。
相信每位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读到汉字时感觉都是暖洋洋的,那时你像是历尽艰难,终于爬出密林瀚漠,于恍惚间见到了父老乡亲。
对汉字的真爱,那是一种融于血液的热爱,而不只是出于文化上的好恶或实用的考量。一位留学生朋友,听我背了席慕蓉的“渡口船头风里翻飞的裙裳”,欢欣难抑,旋即写在黑板上,然后站在一边,浩叹汉字意韵之关。当时的情形让我一生难忘——他双手近乎掬着了“裙裳”二字,像圣·埃克绪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呵护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那一刻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每个汉字都是和狐狸一样可以被“驯养”的,而不止于唐诗宋词的意境之美——世界大概还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可以供人享受人生。
近几年在网上看新闻,时常会读到一些让我欢欣鼓舞的文字,世界经济“中国一枝独秀”,欧洲流行“汉语托福”,美国兴起了“中文热”,大家嚷着“你好!”到中国搞投资……洋子洋孙们不知道,当年八国联军大闹北京城,惟一没能抢走的大概就是汉字了。他们更想像不到的是,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汉字险些被中国人自己“刨个坑儿给埋了”。
汉字,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我庆幸汉字逃过了上一个世纪的劫难。它祸起中华衰微的国运,也源自城市脆弱的人心。好在这毕竟是个伟大的民族,穿越历史无穷的险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以忍辱负重之心,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未蒙没顶之辱。
1918年钱玄同首先在《新青年》上发难,在这篇《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中,钱玄同称,“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钱玄同希望中国能废除汉字,因为“处处都足以证明(汉字)这个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那个时代大多数有头有脸的文人,对用表达自己思想的汉字几乎到了仇恨的地步。鲁迅被称作民族的脊梁,却差点上房揭了“汉瓦”。将汉字绑去“杀头”。鲁迅说,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若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与此同时,文人政治家瞿秋白也不甘示弱,其对汉字的辱骂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在瞿秋白眼里,拉丁文字是印有ISO9001标签的抽水马桶,代表先进文明。
清末以来,国事既以衰微,西学乃当务之急,“西体中用”“中体西用”之争便是明证。糟糕的是,中国大多数激进知识分子为使“东方不败”,纷纷将西方视作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索性阉了这“象形文字的残余”。透过一个世纪的烟云,回想起历史上的这些声音,我惊诧于中国知识分子勾肩搭背群起赶时髦时有多么疯癫。无论是国统区的国语罗马化运动,还是“汉字一定要走拉丁化”的反右斗争,都让我在事后想起他们时冒一身冷汗。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承载文明的江河,失去它就失去了根本。这与古人所说的“亡其国,先亡其史”的道理是一样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是将汉字消灭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山河”就不在了。
陈独秀与胡适也是主张废除汉字的。只是胡适的态度稍显温和一些,认为一切都得慢慢来,先把汉字变成白话文,再谈消灭汉字,因为文言文里太多的单音节词,“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胡适的主张,虽是权宜之计,但他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所以才有今日汉字与拼音同生共气的机会,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中体西用”的案例的。
其实,真正“茅坑援手”、挽汉字茅坑于既倒的还是中国百姓。因为在精英们努力推广罗马汉语和拉丁汉语时草根阶层大多“甘心愚昧”,没有一点“与时俱进”的精气神。所谓思想的“龙种”收获现实的茅坑,字母化在中国一直只停留自负革命的知识分子的书斋里。汉字因此存活下来。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可以“愚昧图存”的例子。它让我相信柏克所说的保守主义有其金贵的一面。
(选自2003年9月《散文》)从文中看,“我庆幸汉字逃过了上一世纪的劫难”句中的“劫难”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说,汉字可以供人享受人生。那么汉字到底可以让人们享受怎样的人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段写了钱玄同、鲁迅、瞿秋白等人要求“废汉字”的言论,分析这样的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告诉人们语言如果不存在,国家就不能发展,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那场废汉字的闹剧,险些把中华民族的“山河”给废了。 |
B.“每个汉字都是和狐狸一样可以被驯养的”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汉字极具感染力,它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去“真爱”。 |
C.胡适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汉字得以存留离不开胡适,是他救了汉字,也救了中华民族的国运,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承载文明的江河”。 |
D.汉字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有“甘心愚昧”的中国百姓,是他们挽汉字茅坑于既倒,从而让汉字躲过了劫难,的确“愚昧”可以“图存”与发展,保守主义的金贵不容忽视。 |
E.文章倒数第3段写了中国大多数激进知识分子赶时髦、废汉字、走罗马和拉丁化都让人冒一身冷汗,语言犀利又不乏幽默,读来发人深省。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画虎
朱湘
(1)“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自从这两句话一出口,中国人便一天比一天没出息了。
(2)谁想得到这两句话是南征交趾的马援说的。听他说这话的侄儿,如若明白道理,一定会反问:“伯伯,你老人家当初征交趾的时候,可曾这样想过,征交趾如若不成功,那就要送命,不如作一篇《南下赋》罢。因为《南征赋》作不成,终究留得有一条性命。”
(3)这两句话为后人奉作至宝。单就文学方面来讲,一班胆小如鼠的老前辈便是这样警劝后生:学老杜罢,千万不要学李太白。因为老杜学不成,你至少还有个架子;学不成李的时候,你简直一无所有了。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所有的只是一些杜的架子或一些李的架子。试问这些行尸走肉的架子,这些骷髅,它们有什么用?光天化日之下,(a)让这些怪物来显形,(b)一无所有反而好些。因为人真知道了无。才能创造有;拥着伪有的时候,决无创作真有之望。
(4)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吗?不然,不然。成功了便是虎同鹄,不成功时便都是怪物。
(5)成功又分两种:一种是画匠的成功,一种是画家的成功。画匠只能模拟虎与鹄的形色,求到一个像罢了。画家他深知创形的秘密,发现这形后面有一个什么神,发号施令,在陆地则赋形为劲悍的肢体、巨丽的皮革,在天空则赋形为剽疾的翮翼、润泽的羽毛;他然后以形与色为血肉毛骨,纳入那神,抟成他自己的虎鹄。
(6)拿物质文明来说,研究人类科学的人如若只能亦步亦趋,最多也不过贩进一些西洋的政治学、经济学,既不合时宜,又常多短缺。实用物质科学的人如若只知萧规曹随,最多也不过摹成一些欧式的工厂商店,重演出惨剧,肥寡不肥众。日本便是这样:它古代模拟到一点中国的文化,有了它的文字、美术;近代模拟到一点西方的文化,有了它的社会实业:它只是国家中的画匠。我们这有几千年特质文化的国家不该如此。我们应该走进物质文化的内心,搜出各根底原理,观察它们是怎样配合的,怎样变化的,再追求这些原理之中有哪些应当铲除,此外还有些什么原理应当加入,然后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以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
(7)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支当时伏羲画八卦的笔来,在朝阳的丹凤声中,点了睛,让困在壁间的龙腾越上苍天吗?(略有删节)
[注]朱湘(1904—1933),中国现代诗人。“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比喻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对文章开首引用“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提出文章中心,表明作者的观点。 |
B.交代写作背景,说明与《南征赋》的关系。 |
C.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 |
D.引出本文话题,确定议论的线索。 |
“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对这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学的风气一盛,李白、杜甫的诗从此不再被中国诗坛所重视了。 |
B.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不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了。 |
C.这学的风气一盛,人们从此不再学习李白与杜甫的诗了。 |
D.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从此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了。 |
填入第3自在段(a)(b)处恰当的虚词是(a)_________ (b)_________。
第5自然段中“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有什么区别?
答:画匠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画家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第6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常说的对待外国文化应有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理解下面句子中的两个词语所指的具体含义。
(1)“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一句中“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请概括“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第二自然段中“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这个比喻句意在表现什么?
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了描写雪景的诗句,请说说作者引用的特点,并说明这样引用有什么好处。
本文的标题是“江南的冬景”,但文章却不从江南的冬景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清新隽永,明丽真挚——试析《江南的冬景》的语言特色。
(2)比较烘托,个性凸现——试析《江南的冬景》的对比手法。
(3)悠闲洒脱,画意盎然——试析“寒村微雨图”的画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