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中国几千处来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 |
| C.临时政府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
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 A.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 B.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
| C.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的思索,他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日新月异和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那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两种东西”体现的思想是
| A.星空与道德 | B.平等与博爱 | C.自由与理性 | D.知识与美德 |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期,西欧政治的趋势是
①共和制度最终战胜君主制 ②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
③多数国家实现了公民普选 ④自由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②③ |
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以上观点产生的科学基础是
| A.文艺复兴充分肯定了人的现世价值 | B.牛顿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 |
| C.地理大发现扩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 D.达尔文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 A.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 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
| C.官员的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 D.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