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21~25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侠。”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 颜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 D.岂足多哉多:称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C.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 |
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里正谕民俾:使 |
B.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蠲:减免 |
C.时盐课大亏课:赋税。 |
D.盐之委积以时收之委:交付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守”等。 |
B.“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
B.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
D.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
(2)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物生之自然 信:诚然,确实 |
B.庐乎修竹之林 庐:搭建茅庐 |
C.绝涧谷而蔓延 绝:横穿 |
D.蹇将抽而莫达 达:达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嗟壤同而性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B.与可以墨为竹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猗猗其长,森乎满谷 以吾一日长乎尔 |
D.而养生者取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视 听 漠 然 无 概 乎 予 心 朝 与 竹 乎 为 游 莫 与 竹 乎 为 朋 饮食 乎 竹 问 偃 息 乎 竹 阴 观 竹 之变 也 多 矣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2)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下列句中的“徒”与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中”徒”意义相同的一项
A.徒以吾两人在也 | B.徒见欺 |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D.班百者多徒行 |
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 B.①③⑤∕②④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③④∕②⑤⑥ |
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亲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
B.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蔺相如的不理解。 |
C.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
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 |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应明经举,累授乾封尉,苏良嗣甚礼之。永昌元年,三迁雍州司兵,良嗣时为文昌左相,谓安石曰:“大材须大用,何为徒劳于州县也。”特荐于则天,拜并州刺史,又历德、郑二州刺史。安石性持重,少言笑,为政清严,所在人吏咸畏惮之。长安三年,为神都留守,兼太子左庶子。
时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皆恃宠用权,安石数折辱之,甚为易之等所忌。尝于内殿赐宴,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数人于前博戏。安石疏奏曰:“蜀商等贱类,不合预登此筵。”因顾左右令逐出之,座者皆为失色。则天以安石辞直,深慰勉之。时凤阁侍郎陆元方在座,退而告人曰:“此真宰相,非吾等所及也。”
睿宗践祚,拜太子少保。时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潜有异图,将引安石预其事,公主屡使子婿唐晙邀安石至宅,安石竟拒而不往。睿宗尝密召安石,谓曰:“闻朝廷倾心东宫,卿何不察也?”安石对曰:“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睿宗矍然曰:“朕知之矣,卿勿言也。”太平于帘中窃听之,乃构飞语,欲令鞫之,赖郭元振保护获免。出为蒲州刺史。无几,转青州刺史。
安石初在蒲州时,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托,安石拒之,皎大怒。开元二年,皎弟晦为御史中丞,以安石等作相时,同受中宗遗制,宗楚客、韦温削除相王辅政之辞,安石不能正其事,令侍御史洪子舆举劾之。子舆以事经赦令,固称不可。监察御史郭震希皎等意,越次奏之。于是下诏,安石为沔州别驾。安石既至沔州,晦又奏云:“安石尝检校定陵造作,隐官物入己。”敕符下州征赃。安石叹曰:“此只应须我死耳!”愤激而卒,年六十四。(选自《旧唐书·韦安石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数人于前博戏引:招引 |
B.时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潜有异图潜:暗中 |
C.安石不能正其事正:正确对待 |
D.安石尝检校定陵造作,隐官物入己造作:营造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 |
B.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 |
C.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 |
D.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良嗣十分器重韦安石,认为他是栋梁之才,不该在州县这些地方官任上耗费时光,特意把韦安石推荐给武则天。 |
B.韦安石为人刚正不阿,对倚仗武后宠信而胡作非为的武三思及张易之兄弟也毫不留情,多次指责羞辱他们。 |
C.太平公主打算谋反,想拉拢韦安石,但韦安石拒绝了她;又因为韦安石在睿宗那里揭发了她的阴谋,于是就构陷拘捕了韦安石。 |
D.韦安石为政清廉严明,深受官民敬畏;在朝中任要职尽心尽力,敢作敢为;晚年因得罪小人遭贬谪陷害,最终忧愤而亡。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因顾左右令逐出之,座者皆为失色。则天以安石辞直,深慰勉之。
(2) 子舆以事经赦令,固称不可。监察御史郭震希皎等意,越次奏之。
文言文阅读:
綦连猛,字武儿,代人也。其先姬姓,六国末,避乱出塞,保祁连山,因以山为姓,北人语讹,故曰綦连氏。猛少有志气,便习弓马。永安三年,尔朱荣征为亲信。至洛阳,荣被害,即从尔朱世隆出奔建州,仍从尔朱兆入洛。猛父母兄弟皆在山东,尔朱京缠欲投高祖,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猛以素蒙兆恩,拒而不从。京缠曰:“我今亦欲去,尔从我不?”猛又不从。京缠乃举槊曰:“尔不从,我必刺尔。”猛乃从之。去城五十余里,即背京缠复归尔朱。及兆败,乃归高祖。高祖问曰:“尔朱京缠将尔投我,尔中路背去何也?”猛乃具陈服事之理,不可贰心。高祖曰:“尔莫惧,服事人法须如此。”遂补都督。
元象五年,梁使来聘,云有武艺,求访北人,欲与相角。世宗遣猛就馆接之,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兼共试力,挽强,梁人引弓两张,力皆三石;猛遂并取四张,叠而挽之,过度。梁人嗟服之。
从显祖讨契丹,大获户口。又随斛律敦北征茹茹,敦令猛轻将百骑深入觇候。还至白道,与军相会,因此追蹑,遂大破之。赉帛三百段。河清二年,加开府。突厥侵逼晋阳,敕猛将三百骑觇贼远近。行至城北十五里,遇贼前锋,以敌众多,遂渐退避。贼中有一骁将,超出来斗。猛遥见之,即亦挺身独出,与其相对。俯仰之间,刺贼落马,因即斩之。天统元年,迁右卫大将军,乃奉世祖敕,恒令在嗣主左右,兼知内外机要之事。
猛自和士开死后,渐预朝政,疑议与夺,咸亦咨禀。赵彦深以猛武将之中颇疾奸佞,言议时有可采,故引知机事。祖珽既出彦深,以猛为赵之党与,乃除光州刺史。已发至牛兰,忽有人告和士开被害日猛亦知情,遂被追止。还,入内禁留,簿录家口。寻见释,削王爵,止以开府赴州。在任宽惠清慎,吏民称之。淮阴王阿那肱与猛有旧,每欲携引之,曾有敕征诣阙,似欲委寄。韩长鸾等沮难,复除胶州刺史。寻征还,令在南兖防捍。(选自《北齐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使来聘聘:应聘 |
B.梁人引弓两张引:拉开 |
C.敕猛将三百骑觇贼远近觇:侦察 |
D.簿录家口簿录:查抄登记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 |
B.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 |
C.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 |
D.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綦连猛的祖先本来姓姬,后来以山名“祁连”为姓,被误写成“綦连”。綦连猛年少时志向远大,熟习弓马。被尔朱荣征召为亲信,后来又跟随尔朱世隆、尔朱兆。 |
B.尔朱京缠逼迫綦连猛跟随自己投奔高祖,尽管父母兄弟都在山东,但綦连猛因为顾念尔朱兆的恩德没有顺从。后来归服高祖时,高祖肯定了綦连猛当初的做法。 |
C.綦连猛与梁使者比赛骑射,拉强弓比试力气大小,都远远胜过梁使者,使梁使赞叹不已且心悦诚服。后来綦连猛因战功显赫而升居高位,侍奉太子,兼掌内外机要大事。 |
D.綦连猛嫉恶如仇,能提出可行性建议,被赵彦深引荐掌管机要,后被祖珽排挤出朝廷,因事受朝廷拘禁,削爵降职,但他任刺史期间,依然清廉自守,爱护百姓。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问曰:“尔朱京缠将尔投我,尔中路背去何也?”猛乃具陈服事之理,不可贰心。
(2)还至白道,与军相会,因此追蹑,遂大破之。
(3)曾有敕征诣阙,似欲委寄。韩长鸾等沮难,复除胶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