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一株水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C5化合物含量在24h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C5化合物的产生和消耗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 中。
(2)AB段和IJ段的C5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缺乏 。G点时C5化合物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 (物质)。
(3) (填字母)点的出现可能是由白天该地区天气晢时由晴转阴所造成的。
(共8分)下图甲、乙分别表示我国医学工作者自主研制H7N9灭活疫苗过程中,某志愿者接种疫苗后两周内体温和抗体浓度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射疫苗后,志愿者出现轻度发热现象,调节机体产热的激素主要有,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调节。
(2)若该志愿者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H7N9病毒,请在乙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变化曲线。
(3)H7N9病毒侵入人体后,要想将其彻底清除,需要的免疫方式为。
(4)研究发现, H7N9病毒的增殖需要逆转录酶,说明 H7N9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5)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是。(填人体结构的名称)
(共9分)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近些年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下图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分别代表能产生A.B激素的人体细胞或结构,A.B.C代表激素)
(1)图中甲、乙分别表示、(细胞或结构),A.B.C分别表示、、(激素)。
(2)图中具有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激素分别是、(用图中字母表示)。
(3)当葡萄糖在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进入血液可与(填Na2CO3或NaHCO3)发生反应,此反应的意义是。
(共9分)如下图所示,左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右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请回答
(1)下列对反射弧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当兴奋传导至①处时,①处细胞膜外为电荷。
(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会/不会)收缩;刺激Ⅲ处,肌肉(会/不会)收缩。
(5)请写出图中④⑤⑥的名称:
④⑤⑥
(6)兴奋从a神经元传到b神经元经过的信号转换方式为。
目前我国有1.2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约有1600万。乙肝病毒简称HBV,完整的HBV是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衣壳蛋白组成的病毒颗粒。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免疫学检查常用以下五项指标(俗称“乙肝两对半”):
序号 |
检测对象 |
中文名称 |
相关物质及检出的意义 |
1 |
HB sAg |
表面抗原 |
包绕在乙肝病毒最外层。单独的HB sAg无传染性 |
2 |
HB sAb |
表面抗体 |
人体产生,保护肝脏 |
3 |
HB eAg |
E抗原 |
乙肝病毒的“内部零件”,标志着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明显的传染性 |
4 |
HB eAb |
E抗体 |
表明病毒复制的终止或仅有低度复制,传染性消失或有轻微的传染性 |
5 |
HB cAb |
核心抗体 |
乙肝病毒的“核心零件”(HB cAg)的抗体,它表示乙肝病毒在复制 |
(1)人体产生HB sAb和HB eAb的细胞是。
(2)在两对半检测中,如果出现1、4和5阳性即为“大三阳”。此时乙肝病毒(填“有”或“没有”)显著的传染性。
(3)乙肝病毒寄生在人体的细胞中,人体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消灭乙肝病毒,即通过细胞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
(4)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遗传学家布卢姆伯格偶然从一位澳大利亚血友病患者血液中发现一种抗原,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证明其为乙肝病毒的衣壳,因此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早期的乙肝疫苗来自于澳抗的分离纯化,不光成本高,产量低,而且乙肝病毒中具有侵染性的(成分)很难彻底分离。
下列图一是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图二是有关体温调节的部分神经结构示意图,图三是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中A除了分泌激素②以外,还能分泌激素。
(2)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图一中的(结构)。
(3)若在图二Y处施加一电刺激,则在(填字母)处能测到电位变化,此时,该处膜内的电位特征变为。
(4)图三中若甲为胰岛A细胞,①从合成到分泌出细胞,首先经过的细胞结构是。分泌物被输送到靶细胞(乙)时,首先与靶细胞膜上的(结构)结合;若①为一种免疫球蛋白,则甲为由细胞分化而来;若①与人体水分代谢有关,则甲为细胞,①的靶细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