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甲图为牛(2N=60)的一对性染色体简图。①和②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和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等位。在研究中发现,牛的雌雄中均有有角和无角存在。
(1)由题目信息可知,控制牛的有角和无角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的 。
(2)乙图为牛的某些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其中肯定不属于Ⅱ2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是 (填字母代号)。
(3)雄牛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不可能通过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图中的 。
(4)牛的单倍体基因组应该测定 条染色体。
(5)在一封闭饲养的有角牛群中,偶然发现一对有角牛产生的两头仔牛中,有一头无角雌仔牛,且无角牛终生无角。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无角的遗传特性,让无角牛回交(与亲本中的有角雄牛杂交),回交后代雌雄牛中有角和无角均有,且比例接近于1:1。
科研人员初步判断:①该无角牛不是营养不良或其他环境因素造成的;②该变异最可能是种群中基因突变的结果。请你写出科研人员作出上述两项判断的理由。
。
(6)牛的毛色有栗色和黑色两种。由细胞核常染色体上基因B和b控制,正常情况下,一头母牛一次只能生一头小牛,现提供一个自由放养多年的农场牛群为实验动物,在一个配种季节从该牛群中随机抽取1头栗色公牛和多头黑色母牛交配,
①如果后代小牛毛色均为栗色。能否根据杂交结果判断其显隐性关系。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出合理的杂交实验(用遗传图解同时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②如果后代小牛毛色有栗色的,也有黑色的。能否根据杂交结果判断其显隐性关系。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出合理的杂交实验(用遗传图解同时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参与人体的免疫的过程(如下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与细胞的功能相似。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殊结构能与T细胞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等功能。
(2)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3)艾滋病病毒(HIV)通过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CD4受体识别T淋巴细胞并侵染,从而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成熟红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如图(一)所示:
(1)恩格尔曼的实验所用材料中,水绵叶绿体中含有的4种色素分别为:,好氧细菌与酵母菌相比,在结构上主要的区别为,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有:。(至少答两点)
(2)科学家恩格尔曼后来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惊奇地发现好氧细菌大量聚集在如图(二)所示区域。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某研究人员利用紫外线处理曼陀罗愈伤组织,选育硝酸还原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活性低的突变细胞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曼陀罗细胞中的相应基因经和指导硝酸还原酶的合成。
(2)紫外线照射会导致愈伤组织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根本上改变了基因中的。用愈伤组织为实验材料容易发生上述变异的原因是这些细胞处于的状态,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突变。
(3)紫外线处理曼陀罗愈伤组织后,筛选目的细胞。
①硝酸还原酶可以将KClO3还原成对细胞毒性较高的KClO2。在添加一定浓度KClO3的基本培养基上,存活较好的是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低)的细胞。
②经①步骤筛选出的细胞重新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一部分细胞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改变到与同样培养的正常细胞相同的水平,其余细胞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仍维持在原水平。此结果表明硝酸还原酶活性受环境条件和的共同作用。
③经①步骤筛选存活下来的细胞(能/不能)确定均为硝酸还原酶基因突变的细胞。
④进一步对①步骤筛选的细胞进行理化指标测定。
某二倍体植物(2n=14)开两性花,可自花传粉。研究者发现有雄性不育植株(即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欲选育并用于杂交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雄性不育植株与可育植株杂交,F1代均可育,F1自交得F2,统计其性状,结果如右表,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定律。
表 F2性状统计结果 |
||
编号 |
总株数 |
可育∶不育 |
1 |
35 |
27∶8 |
2 |
42 |
32∶10 |
3 |
36 |
27∶9 |
4 |
43 |
33∶10 |
5 |
46 |
35∶11 |
(2)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植株只能作为亲本中的(父本/母本),其应用优势是不必进行操作。
(3)为在开花前即可区分雄性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一个三体新品种,其体细胞中增加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相应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右下图(基因M控制可育,m控制雄性不育;基因R控制种子为茶褐色,r控制黄色)。
①三体新品种的培育利用了原理。
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因而该三体新品种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个正常的四分体;(时期)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故理论上,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经研究发现这样的雄配子不能与雌配子结合。
③此品种植株自交,所结的黄色种子占70%且发育成的植株均为雄性不育,其余为茶褐色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可育。结果说明三体植株产生的含有8条染色体和含有7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是,这可能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丢失有关。
④若欲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
肝移植后的患者因使用免疫抑制剂常出现细菌感染而使生存质量下降。有学者就细菌感染对移植肝免疫排斥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
(1)实验一:将若干健康、状况相似、体内无病原体的大鼠均分为G1、G2、G3三组。各组大鼠移植A类大鼠肝脏,肝移植术后处理方法见表1。处理n天后,检测各组大鼠的排斥反应程度,结果如表2。
①移植器官中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②环孢霉素A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加强/减弱)免疫系统功能。
③据表2可知,组免疫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本实验结果表明。
(2)实验二:提取实验一处理n天后各组大鼠的淋巴细胞,将其用A类大鼠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处理,之后置于CO2培养箱内培养。观察各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如右图所示(相对值的大小用于反映经A类大鼠细胞表面某些蛋白质处理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强弱)。
①CO2培养箱中CO2的作用是。
②与G1组相比,G2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感染对大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有作用。
(3)实验三:机体中的T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Th1和Th2两类细胞。Th1分泌的蛋白IFN-γ、Th2分泌的蛋白IL-4均可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测定实验一处理n 天后各组大鼠淋巴细胞中指导上述蛋白质合成的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如表3。
表3 相关mRNA的相对含量
组别 |
IFN-γ mRNA相对含量 |
IL-4 mRNA相对含量 |
G1 |
1.490 |
0.887 |
G2 |
0.705 |
1.741 |
G3 |
0.630 |
2.039 |
由表3推测,与G1组相比,G2组和G3组大鼠促进了T细胞分化成为细胞,减弱了T细胞分化成为细胞。
(4)综合该系列实验的结果推测,细菌感染通过改变肝移植大鼠的,导致其此类大鼠的免疫排斥反应程度。此项研究为患者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