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火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撞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象室内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同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象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己把它赶出院门外了。”[甲]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乙]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小说写他“独爱马”,所以他的居室贴满了马的图片。在年老病卧不起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欣赏壁上的马。可是,他后来又要求把画都“揭下来”。看似矛盾的描述中,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根据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甲]处:儿子并不相信院子里进来了一匹马,但他为什么要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30字之内)
  ②[乙]处:这时儿子心目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0字之内)
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他”虽然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但内心同样有执著、强烈的追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表现了作者对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
B.小说中的“他”也曾是意气奋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但是由于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晚年是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的。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C.小说以“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为表现重点。通过对马的想象,表现了他理想的执著和理想最终没能实现的痛苦,又通过他与儿子的对话将“他”内心为摆脱困扰所做的抗争生动地外化,构思巧妙。
D.小说用了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情节表现上虽然离奇怪异,本质上却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E.小说的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点燃的图片化为“火驹”,表现了“他”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槐树花真香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得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啪作响,小山显得更加恬静了;村头上有一棵洋槐树,槐花开得正盛,粉嘟嘟的,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洋槐树下坐着一位老奶奶。她已经很苍老了,头发差不多全秃了,只有后脑勺处还有一绺乱麻似的白发,脸上的皱纹纵在一起,眼窝很深,颧骨很高,像一块褐色的石头。她那裸露的瘦胳膊上,皮肉松懈地耷拉下来,上边沾着一块块栗子皮似的老年斑。她手里抚弄着两只毛茸茸的小雏鸡,冲着落日安详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似乎也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
在她身边,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这姑娘长得像晚霞一样光彩动人。光润润的小脸蛋儿,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潮平平的红嘴唇,都如含苞未绽的洋槐花一样的鲜嫩。她正伏身在一块平展展的大石头上,面前放着铅笔盒、作业本,还有几块口香糖.她那只捏着钢笔的右手支着下巴,歪着头向远处凝望着,像是看着满天的彩霞,又像看着老奶奶。
在她们的脚下,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溪,镀了金的溪水静静地流着,听不见一点儿声响。
女孩突然说话了,那声音像是从无边的遐想中寻找出来的:“姥姥您说,人为什么活着?”
“这大阳真美,槐树花真香。”老奶奶喃喃地说。
“姥姥,您给我说说呀。要不,我的作文完不成了。”
“真是的,我活了快八十多岁.怎么就没工夫看看这太阳,闻闻这槐花呢?”
“姥姥,您快说呀,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女孩显得有些焦急了。
“活着就是活着呗,还管它为什么?”老奶奶漫不经心地说。
“姥姥,您是怎么活过来的?’
“我那会儿也不想活。你姥爷死了,我本想跟他一块去,可放不下你妈,你妈才这么大……”
“为了你妈,我活了下来。这不,也是一辈子……”
女孩不再发问了。她望着山顶的落日,又陷入了静静的沉思。那大阳很大,很红。
老奶奶又喃喃自语:“这太阳真美,槐花真香。”
忽然,女孩那稚气的脸颊上闪过一道霞光。她似乎悟出了什么,埋下头在作业本上唰唰地写下了两行字:落山的太阳真美,盛开的槐花真香。
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2、文中第二段对“老奶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老奶奶似乎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这句话的含义?(每条不能超过30个字)



3.作者为什么在女孩再度陷入沉思时,特意写道:“那太阳很大,很红”?(不超过30个字)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老奶奶反复赞叹“太阳真美,槐树花真香”,从行文上看,它与第二段末“……冲着落日安祥地坐着,一动不动,似乎得到一种永恒的满足”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刻画人物集中。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歌颂了老奶奶的母爱和奉献精神。
C.小说以“槐树花真香”为标题;一是因为槐树花是本文的线索,能使作品集中,更紧凑;二是因为新颖、醒目,能吸引读者。
D.文中“槐树花”代表小女孩(或下一代),“晚霞”和“落日’代表老奶奶(或老一辈)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诗意。

E.本文描写细腻,叙事简约,情节简单,却内涵丰富;结尾语言含蓄,意味深长。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阅读《雁的悲剧》,回答文后问题。
天要黑了,一群南飞的雁落在湖畔。饥饿、劳累和寒冷让它们非常难受。
雁儿们望着西沉的大阳,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这守夜的雁奴,便自然摊在最新丧偶的孀妇名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不大清楚。打孤雁,便是它们那个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不过雁奴似乎无意去计较那不公平的待遇,她伶俐地站在土丘上,机警地歪起脑袋,一只耳朵捕捉危险的信息,另一只耳朵倾听在草堆栖息的伙伴的动静。啊,那—对对夫妻多么幸运。或许那正在梦中心憧憬着明天能落在食物丰盛的好地方吧!
夜渐深沉,风声凄紧,一种古怪的声音远远传来,几个小黑点仿佛在朦胧中闪动……这是梦吗?不对,昨天不就是这样的小黑点夺走了我最亲爱的伴侣吗——从那里喷出一股火焰,铺天盖地的沙子打过来,于是它张开臂膀遮住我的胸脯,一刹那间便从天上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她不禁慌忙发出本能的警号:
“伙伴们醒呀,危险——”
雁儿们骚动了,纷纷探出头来,可是大家什么也没有发现,那古怪的声音和小黑点霎时隐没了。
“我们睡得好好的,你瞎咋唬什么!”“想你死鬼了吧!也不害臊!”这家伙一准是患神经病了,给她治治……”
那群因未能吃饱而满心怨恨的小生灵,立时鼓噪起来,扑过去拔她的毛,拿她出气。她本想申辩的,不过,最好还是把头埋起来吧,说不定这还真是我自己的过错呢!
好久好久,喧闹平息了,傻瓜们又渐渐进入梦乡。这倒霉的哨兵才把脑袋从泥草里拔出来,忍住浑身的伤痛,跛着腿重新爬上土丘。哎呀,不好啦!那些小黑点又出现了,还有几条绳子在晃动!发警报吗?假如又跟方才那样闹鬼呢?他们会把我打死的,最聪明的方法,当然就是趁那些黑洞洞还没有喷出火来的时候,独自逃走,藏到安全的角落去……可是,此刻她绝不再怀疑自己的眼睛了,那巨大的网子明明正在顺风的方向拉起来,乌黑的枪口却从逆风的方向迅速逼近。
“逃命吧——逆风飞呀——”那可怜的雁奴大声嘶喊起来,衔起一块泥巴拚力掷过去.
在发出震耳欲聋的第一声巨响的同时,傻瓜们全部逃跑了。只剩下这悲惨的守夜者,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了两下,原地不动——那羽毛早已被同伴们拔光了。当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的时候,一只大手掐住脖子把她拎起来。
“瞧这只没有毛的丑鸟,就是她坏了事!”
“狠狠地煮!拿她下酒!”
1.小说中刻画的“雁奴”是个怎样的形象?

2.“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两下,原地不动——那羽毛早巳被同伴们拔光了”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综观全文,作者在构思上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4.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别出心裁的微型小说,通篇写的全是“雁”,可读后却要使人落泪,令人深思。
B.作者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雁奴的形象的。
C.这篇小说虽短,却有头有尾,有故事,有情节,有起有伏,最后以悲剧结局.
D.雁奴的悲剧在于:与其说它死于“人”手中,不如说是死在同伴的手下。

E.总观全文,作者以平和、冷静的心态写了雁奴一生凄苦的身世。

阅读比尔·盖瑟的《美好的声誉》,回答文后问题。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 “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
1、文中第一段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完全文后,用精炼的语言回答。
①“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②“我”为什么样说这些内容?

2、爷爷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这些声誉具有怎样的作用?

3、文章开头为什么极力渲染退休银行家不肯卖土地?

4、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A.本文的主人公是爷爷,但并没有直接描写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
B.文中对本吉·格洛丽亚,比尔·盖瑟和尤尔先生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的。
C.尢尔先生对卖土地的事经历了一个“不卖→犹豫→降价出卖”的心理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爷爷的美好声誉。
D.文中多次提到“这片美好的土地”,“温柔的土地”,只是为了表述“我”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E.结尾处引用小诗是为了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阅读刘绍棠的《一笔圆》这篇小小说,回答文后问题。
念完了大学,被分配到这个远郊小县,坐了22年冷板凳.忽然“年龄最重要,学历是个宝”,他一下子就成了热门货,从微不足道的广播站编辑,旱地拔葱,一跃而为新设立的县政府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
这个“综办”,是个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衙门,权宜而设的临时建制。不过,公安、司法、工商、民政、房管、环卫、教育、卫生等等方面的公文,都要从这个衙门口穿梭往返;他的职权便是将这些公文分门别类,审读画圈,或呈送上级批示,或转交下级处理,实际上干的是收发工作。
案头等候上呈下转的公文一尺多高,新到的请示报告还源源不断地送来:两名专司递送之职的科员,你出我进,马不停蹄。他必须一目十行,手不停画,才能避免供不应求,葬身文山脚下的命运。
要想当官儿,先学画圈儿。画圈儿虽是雕虫小技,从中却可以看出功夫的深浅,地位的尊卑,身份的高低,官爵的大小,不能掉以轻心,不当回事儿!
他比阿Q更专心、更用力,但是画出的圈儿,却并不见得比阿Q画的圆多少。两位递进公文的科员,当场就掩嘴吃吃发笑;拿回大办公室,更招来一阵哄堂大笑。他感到大丢面子,羞得无地自容。
晚上下班,他神情沮丧地回到家里。
“喂!吃过晚饭,你教我画圈儿。”
妻子是中学教员,教几何的,精通此道。
这位几何教师下了班比上班还忙,正在厨房里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淘米、做饭……像被一条无形的鞭子抽得团团打转的陀螺。
“我哪儿有那个闲工夫?100本作业,100份考卷儿,够我忙个通宵的!”
“我在公文上画的圈儿不圆,有的像龇牙的石榴,有的像撅嘴儿的桃子……”
“官儿大标准,不圆也是圆的!”
唉!与其低声下气争取外援,不如发愤图强自力更生。
果然,天下无难事,铁杵磨成针。动手而又动脑,连画半个来月,便功到自然成;不但一笔成圆,气死圆规,就是双管齐下,也不差分毫。部下们非但不再窃笑、讥笑、耻笑,而且交口称赞:“如此高深造诣,愧然画蛋的达·芬奇,堪与西太后的一笔寿媲美。”
圈儿画圆了,肚子也圆了,发了福才显得官体富态嘛。
只是官气越来越重,回到家里还舍不得放下在办公室里的架子,对糟糠之妻也横挑鼻子竖挑眼起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阴沉着脸抱怨妻子的烹调是粗制滥造。
“我忙得贼死,干这个想那个,怎么能精雕细刻?”
“一心不可二用呀?”
“我有几张直观教学的图表,你帮我画几个圆,我就能全神贯注了。”
“那圆圈儿事关重大,是随便画的么?”
他官声官调,同时拉长了脸。
1.文章第三段概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要想当官儿,先学画圈儿”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含义:
作用:
3.办公室主任的妻子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写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每条不超过20个字)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有人批评新上任的官要练好三种基本功:一是坐功,坐办公室;二是会功,开会;三是圈功,画圈。本文专门讽刺“圈功”。
B.办公室主任经过一番苦练“画圈”,终于得到了“如此高深造诣,愧然画蛋的达·芬奇,堪与西太后的一笔寿媲美”的赞誉。这是部下们对主任发自内心的赞美和崇拜。
C.本文抓住当官儿的“画圈”这一细节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漫画式的描写,使作品达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本文篇幅虽短小,仅围绕“画圈”情节,却由两条线展开,写了两个画圈的人物:主任和主任的妻子。

E.这篇小说通过写办公室主任苦练“画圈”的故事,它要告诉人们的是“天下无难事,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汗血马》,回答文后问题。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黯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着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的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它想再助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火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是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像。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杆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要围杀他的相好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头去。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了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渗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他终身未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非万不得已不使其驰骋也。
1、小说第一段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显示了一种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2、外貌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对“汉子”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小说的高潮是老汉子割血为马止渴,但在此之前,却多次写到马对人的忠诚。有哪些细节?请列举出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