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火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撞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象室内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同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象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己把它赶出院门外了。”[甲]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乙]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小说写他“独爱马”,所以他的居室贴满了马的图片。在年老病卧不起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欣赏壁上的马。可是,他后来又要求把画都“揭下来”。看似矛盾的描述中,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根据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甲]处:儿子并不相信院子里进来了一匹马,但他为什么要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30字之内)
  ②[乙]处:这时儿子心目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0字之内)
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他”虽然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但内心同样有执著、强烈的追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表现了作者对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
B.小说中的“他”也曾是意气奋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但是由于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晚年是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的。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C.小说以“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为表现重点。通过对马的想象,表现了他理想的执著和理想最终没能实现的痛苦,又通过他与儿子的对话将“他”内心为摆脱困扰所做的抗争生动地外化,构思巧妙。
D.小说用了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情节表现上虽然离奇怪异,本质上却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E.小说的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点燃的图片化为“火驹”,表现了“他”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21世纪中国的人文研究,必将面临诸多挑战。今日中国的人文学界,已经不再将借助电脑或网络从事学术研究的尝试讥为“雕虫小技”,而是切实感觉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阅读以及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
电子版图书的大量出现以及数据库的迅速扩张,使得原先需要耗费极大精力才能实现的“占有大量资料”,不再是研究中的最大障碍。因此“博闻强记”不再是成为第一流学者的主要条件。这一新局面的形成,可能会导致一些学者记忆力衰退、历史感淡薄、独立性减弱等现象发生,而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研究者认为,人文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处,在于其对学者个人的意志、慧心、悟性、情感以及想象力有较大的依赖。而在这方面,很难说一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永远只能是辅助工具,而非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反过来,由于电脑及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诸多陷阱。
过去,当人们谈及某学者博闻强记,经史子集脱口而出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而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只需“举手之劳”。有人质疑,不想沉潜把玩,只是快速浏览,那还能叫“读书人”吗?作为人文学根基的“含英咀华”,正受到“快速浏览”的强有力挑战。表面上看,“快速浏览”工作效率的确大为提高。可“读书”和“查书”,感觉就是不一样。假如古人所追求的沉潜把玩、含英咀华,完全被吹着口哨地随意浏览所取代,那绝对不是好消息
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方便是方便了,可“寻寻觅觅”的感觉却丢失了。“快速浏览”造成“虚拟的博学”,其结果很可能是“博雅”易得,而“君子”难求。电脑及网络给人文学者所带来的,同样是生机与危机并存。作为新世纪的人文学者,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网络文化,但必须牢记老祖宗的古训:“是药三分毒。”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变革,关键在于知其利也察其弊,方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获益。
(取材于陈平原《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人文学界对借助电脑或网络从事学术研究的态度与先前有所不同。
B.电子版图书及数据库的出现,使得研究者“博闻强记”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C.电脑的普及与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文学者而言,他们是最大的获益者。
D.对于中国的人文研究而言,“过程”很可能比“结果”更值得人们重视。

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说“由于电脑及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诸多陷阱”,这里的“诸多陷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认为:“假如古人所追求的沉潜把玩、含英咀华,完全被吹着口哨地随意浏览所取代,那绝对不是好消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一段说:“电脑及网络给人文学者所带来的,同样是生机与危机并存。”谈谈你对这句话中“生机与危机”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
“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破折号之前罗列六个短语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加点的“猪”和“泥土”的比喻角度分别是(  )

A.“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毫无人身保障的角度。
B.“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工作条件恶劣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低下的角度。
C.“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饭食条件差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毫无安全感的角度。
D.“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恶劣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的角度。

画线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及抒发的感情各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这段文字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下列对其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节描写是: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突出包身工受到的虐待程度之深。
B.细节描写是:“抄身婆”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突出包身工生活的凄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C.细节描写是: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做工。突出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凶残。
D.细节描写是:带工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突出带工老板的凶残和毫无人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东坡月
蔡尚伟
中国最圆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
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文学史。密州月将中国人最细密俊逸深沉的情思舒展至今,这是东坡的月。东坡也如一轮圆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照例是把酒,照例是问月,如李白。面对圆月,中国人有太多要倾诉。东坡的感情也是微妙的:如此圆月,为何偏偏照着这离别之时我这不团圆的人?但东坡毕竟是东坡,别样情怀恰如一月从阴翳的情绪中升起,照得海天澄彻、千秋光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如斯,不妨顺其自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空为我们而拓展,婵娟可共情可共,似可无憾。
于是欢饮达旦,于是大醉。大醉的东坡使死眉烂眼的人们在月光下显得很小。
弟弟子由是要怀念的,用很深的情,况且已有七年未曾见面,在这样的夜晚想念,心是会很痛的。苏轼却从不纵容自己的心痛。苏轼的人生充满感情,却又同样充满理智。他是那样看重“昆弟之近”,而他当初赴密州就任时,首先接近子由所在的齐州,却“过其门而不入”,径往密州。在密州两年,也未曾乘兴上马,驶往近在咫尺的齐州去与弟弟见上一面。因为他知道,朝中形势复杂,他不能够凭感情的冲动而行事。要是如贾谊那样情感之露,能干的了什么样事业!“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者大,则必有所忍。”东坡的心中,忘不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哪怕华发早生,人生如梦。
东坡相信:“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贾谊这个书生呢,着实可惜。“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力不足也”。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善于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愿意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心领神会的种种禁忌,结果只能赍志以殁。苏轼在宦海多年,自信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已经找到了一条连接的通道,只要自己“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只要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浓烈的感情,可以暂放一放,或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够了。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
成熟的足可向贾谊辈指手画脚的苏轼却一生在“改革”派与“保守”派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中,在捕风捉影的文字追剿中被拨弄得晕头转向,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设计,不得不常常处穷。苏轼的月亮,也发出了幽怨之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然而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从功业的山顶在一次高高地升腾,这月亮的光泽使宇宙阔大多了,而至微的处所、至短的时光都变得无比有味了。人生,完全地美了起来。那千古风流人物,功业多少,总被东去大江浪涛尽。这依旧圆的月亮,便用樽酒相酹,连同故国多情,都一起祭奠吧。清光普照的月亮,重新升起。
东坡已不再简单的为功业存废而感慨,他未舍弃功业之心,却又包容更大的胸次,开导客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一轮东坡月,何其圆润!江风山月,见的人太多了,而又有多少人如东坡般享用人生!“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已非尘世也……”“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暮归倒行……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
终于,丰满的东坡融进了这无边的月色中,而这月色又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功业道路,乃至最高远的精神天地,人们已忘记了东坡升华的具体历程,前前后后错落的东坡成了一个近乎抽象的典范,国人情的追求、理的追求、美的追求,层层叠叠得都本相了中秋那最轻柔而又震撼万古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散文》1999年第2期有删节)
文中“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一句中“中国国情”的引号有何作用?“中国国情”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文中说“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作者认为苏轼的“成熟”表现在何处?
联系学过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词文,谈谈文中提到的“密州月”和“黄州月”分别指什么?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品味正确的两项是

A.苏轼找到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的一条连接的通道是“只要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
B.作者引述《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不仅表现了苏轼的“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人生观、宇宙观,更能表现苏轼具有更大的包容胸襟的特点。
C.文中写道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再一次高高升腾,其原因是苏轼再次得到重用。
D.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E、作者在文中写了密州月和黄州月,从全文来看作者最赞赏的是苏轼所写的密州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1)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2)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3)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第一段文字中说“西南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这表现了这所大学怎样的办学风格?
当金先生宣布“穿红毛衣女同学回答问题”时,为什么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呢?
从引文(2)可以知道金岳霖先生是个,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苦,反而过得;他没有孩子,养了一只很大是为伴;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很喜欢孩子的人,因为他经常
林徽因死后,金先生为什么在北京饭店大张旗鼓的招待大家呢?这一举动表现金先生什么样的性格?

课文阅读
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作者写了金岳霖教授哪些行事?
作者描写了金岳霖先生的独特行事,体现他自己的个性特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他的个性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金岳霖先生的外貌的?在具体的事件描写之前作这些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写人时用了什么笔法?
作者主要写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还安排部分篇幅来写其他人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