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轴不如一书
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独轮车。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④主司:主考官。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⑦引试:面试。⑧襕(1á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少________②凡________③擢________
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大甚。若 处 处 有 眼 则 似 窑 内 烧 成 之 瓦 器 有 尺 寸 限 在 其 中 一 隙 不 容 偶 闭 者 矣 塞 极 而 通 偶 然 一 见 始 与 石 性 相 符。
(选自《闲情偶寄》)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闲情偶寄》的作者是▲代的▲。
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2分)
答: ___▲ 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兄以斗粟易之易:换取 |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勃;兴起的样子 |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夷:使……平坦 |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堪:堪称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 ( ▲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耗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
C.园巾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译文:▲
(2)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
译文:▲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译文:▲
文言文阅读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顿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
赞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干:冒犯,冲犯。 |
B.恐所得不雠所失雠:补偿。 |
C.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审:仔细考察 |
D.诸蕃争来市市:交易。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忠嗣“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数以轻骑出塞②恐所得不雠所失
③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④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⑤数上言禄山且乱⑥至互市,辄高偿马直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嗣九岁时父亲战死,皇帝将他养在宫中;等年纪稍大,雄毅寡言,通晓兵法,皇帝很器重他,试着让他做代州别驾,豪强恶霸吓得闭门不出,收敛行迹。 |
B.王忠嗣曾奉诏派兵协助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他不愿牺牲几万人来换取一个官职,所以军中没有设立奖励制度,董延光过期没能攻克,归罪于王忠嗣。 |
C.王忠嗣曾坚决反对攻取石堡城,皇帝对他很不满意,后来时机成熟,哥舒翰率兵攻下了石堡城,因此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哥舒翰是一代名将。 |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史家评论说:“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译文:
(2)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
译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注】;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染衣:僧衣。意思是出家为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度及诸孙度:担心 |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 |
C.还除散骑侍郎除:(被)任命 |
D.政尚清静尚:崇尚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哒殡敛
A.①③⑥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季直自幼聪慧,颇得祖父赏识,在他五岁母亲去世时,家人将其从寺院中赎回,陶季直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他悲哀的表情犹如成人,令在场者无不倍感辛酸。 |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净”,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净和平。 |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秉、袁粲二人服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两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了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2)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也。少有高行,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①复辟憙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憙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后为并州别驾,时骁骑将军秦朗过并州,州将毕轨敬焉。令乘车至阁。憙固谏以为不可,轨不得已从之。
景帝②辅政,命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憙到,引见,谓憙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帝甚重之。从讨毌丘俭还,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
顷之,除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憙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
泰始初,封祁侯。憙上言:“故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睦、故尚书仆射武陔各占官稻田,请免涛、睦等官。陔已亡,请贬谥。”诏曰:“法者,天下取正,不避亲贵,然后行耳,吾岂将枉纵其间哉!然案此事皆是友所作,侵剥百姓,以缪惑朝士。奸吏乃敢作此,其考竟友以惩邪佞。涛等不贰其过者,皆勿有所问。憙亢志在公,当官而行,可谓‘邦之司直’者矣。光武有云:‘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岂其然乎!其申敕群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初,憙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憙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逸,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憙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曰成。(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注】①宣帝:司马懿。②景帝:司马师。③泰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④邦之司直:出自《诗经》,司直:主正人过者。⑤二鲍:指汉初鲍永、东汉鲍恢,两人都抗直不避权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辞疾辞:推辞 |
B.帝甚重之重:器重 |
C.然案此事皆是友所作案:追究,查办 |
D.竟不从之竟:竟然 |
下列语句中,全部表现李憙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①论者嘉其志节②憙固谏以为不可③当官正色,不惮强御④绥御华夷,甚有声绩⑤从讨毌丘俭还,迁御史中丞⑥未尝私以王官
A.①②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憙年轻时,有德才,多次被征召为官,都坚辞不就。后来为了病重的母亲,在上任途中偷偷回家,这种弃官尽孝的志节赢得人们的赞许。 |
B.李憙告发刘友、山涛、司马睦及武陔等各侵占官稻田,司马炎虽然表扬了李憙,但只惩罚了前立进县令刘友了事,对山涛、司马睦等亲信大臣却法外开恩。 |
C.李憙兼任护羌校尉时,对待羌人,主张坚决打击。做仆射时,也主动要求领兵讨伐,但朝廷并不接受。不久羌人大举进犯,攻陷凉州,朝廷为之震惊。 |
D.李憙为官清廉贫俭,家无蓄积,亲戚旧友分穿他的衣服,和他一起吃饭,但他却不曾徇私为他们谋取官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
译:
(2)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