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实,父纪。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掾属。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初,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 ,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复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群为儿时 辟群为别驾 | B.以为模、逵秽德 廙深德群 |
C.今东,必与之争 备遂东,与袁术战 | D.世以群为知人 将何以应敌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群“知人”的一组是…………………………( )
①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②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③臣惧百姓遂困④群言之太祖⑤吾亦欲赦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群少年时就被人们所推崇。连才高气傲的孔融,也因与陈群交往,而把过去视为同辈朋友的陈纪尊为长辈。 |
B.陈群因为“识人”而受到太祖的敬重,后来又让同僚佩服。 |
C.陈群能审时度势,忧国忧民,敢于主持公道,讲实话,难能可贵。 |
D.陈群知人善任,对贤才力荐,对庸君力谏,对无德者力阻,对蒙冤者力辩,这些都出于公心。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成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日:“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帚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日面色,日言语,日书函,日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释】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遽期其水乳遽:立刻,马上 |
B.余忝窃将相窃:谦词,私自,私下 |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渠:第三人称“他” |
D.时时自惕惕:勉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拔剑撞而破之 |
B.不待天之来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C.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D.余以名位太隆/焉用亡郑以陪邻 |
下列各组中,均能体现曾国藩“修身自惕”的一项是
①每苦于不自见,苦不自知。②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③吾家亦盈时矣。④吾与诸弟当设法自概之。⑤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③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3分)。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4分)
(3)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谷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 ,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除太尉府行参军寻:不久。 |
B.邃引徽为主簿引:推荐。 |
C.彦辞无罪,徽数之曰数:几次。 |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恨:遗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叱而缚之②彦遂杀康而取其位 |
B.①既至,止于宾馆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
C.①欲以权略致之②以是事无稽滞 |
D.①乃广集宾友②乃为大行台郎中 |
以下各项中的两句话分别表现申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
A.①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②复云大军续至 |
B.①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②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
C.①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②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 |
D.①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②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 |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做官一向勤奋、尽职、廉洁,面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 |
B.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无邃被囚车押往洛阳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假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计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
D.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申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
②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③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并以清德闻。(晋武)帝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昊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而颇以畋鱼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日:“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柔怀初附。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其家。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寝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祜卒二年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晋书》)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降者欲去皆听之 听:听凭 |
B.祜改容谢之 谢:感谢 |
C.克日方战 克:约定 |
D.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 美:称赞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降者欲去皆听之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B.大获其利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C.此门乃开 而后乃今培风 |
D.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时,率领军队出兵南夏,并且开办学校,安抚和教化远近的百姓,因而深得江汉一带百姓的爱戴。 |
B.羊祜率领军队占据险要之地,建起五座城池,收取肥沃的土地,夺取了吴国大量的资财,同时非常注重品德和信义,使吴国人心服口服,最终灭吴。 |
C.羊祜每次和吴国人交战,都要预先约定日期,不采取埋伏或袭击的方式。 |
D.羊祜的军队经过吴国境内,割下谷子做军粮,然后又计算所有谷子的数量,给吴人送去丝织品作为补偿。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2)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柔怀初附。
(3)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
子贡问孔子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自辱焉。”(《论语•颜渊》)请对孔子的话作解读与评价,注意有一定的深度。(60字以内,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