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①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②,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后汉书·卷二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自厉:自我发奋 |
B.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赙给:为办丧事提供财物 |
C.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视事:办公 |
D.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见拜:看到就拜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辄载酒肴于田间 |
B.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遵闻而有惭色 |
C.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不为设食以罚之 |
D.交道之难,未易言也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丹“资性方洁”的品行的一组 ( )
①王莽时,连征不至。
②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③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④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⑤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⑥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丹乐善好施,常常在农忙时慰劳那些勤劳者,对此,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都富裕起来;那些家里死人的,也等着王丹来办理,甚至乡邻们都习以为常。 |
B.河南太守陈遵为朋友的父亲办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自以为名气大,想同王丹结交,但王丹却拒绝了他。 |
C.大司徒侯霸派自己的儿子在路旁迎接王丹,王丹以礼相待,下车答礼,但最终仍然没有答应侯霸结交的要求。 |
D.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职,但他处事坦然,对向自己举荐士人的门客只是以不安排饭菜作为处罚,仍然待之如故。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
(2)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3)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中:合于。 | B.虽有槁暴暴:晒干。 |
C.假舆马者假:借助。 |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 B.登高而招 |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D.蟹六跪而二螯 |
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4) 用心躁也。
A.兴盛不能够藏身毛躁 |
B.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托付毛躁 |
C.兴盛无法托付浮躁 |
D.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藏身浮躁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B.《劝学》的“劝”是“勉励”的意思。 |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士之蕴其所有蕴:藏 | B.犹从辟书辟:征召 |
C.次为十卷次:依次 |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 掇:采取,择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辄抑于有司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其为文章其皆出于此乎 |
D.因索于其家因坐法华西亭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 B.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 D.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然则非诗之能穷人 | B.往往探其奇怪 |
C.出语已惊其长老 | D.辄序而藏之 |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世人的看法并加以分析,段末提出自己的观点,即“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B.梅圣俞孩童时就显露出诗歌才华,学习六经仁义的学问后,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但他不求取悦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 |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却没有向朝廷推荐梅圣俞,使其得到任用。 |
D.这篇书序主要论述了梅圣俞的诗歌艺术,同时表达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漫漫而游漫:随意 | B.穷回溪穷:尽 |
C.箕踞而遨遨:观赏 |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
B.穷山之高而止蚓无爪牙之利 |
C.醉则更相枕以卧輮以为轮 |
D.游于是乎始生乎吾前 |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亡则君为之次矣次:下一个(第二个)。 |
B.无为贵智士贵:尊重。 |
C.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阴谋:诡秘的计谋。 |
D.寡人国家危,社稷殆殆:危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粗中而少亲侣鱼虾而友麋鹿 |
B.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C.吾是以先之輮以为轮 |
D.人孰知之者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用斜线(/)给文中划线的文字断句
由 此 观 之 义 者 人 之 大 本 也 虽 有 战 胜 存 亡 之 功 不 如 行 义之 隆 故 君 子 曰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美 行 可 以 加 人。
阅读《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匏樽以相属属:同“嘱”,嘱咐。 | 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享用。 |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 D.而天地曾不能一瞬曾:竟,简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游于是乎始 |
B.何为其然也輮使之然也。 |
C.哀吾生之须臾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耳得之而为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下面对《赤壁赋》主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暗示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 |
C.《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它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
D.文中客的观点和感情可看做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时的领悟,这一切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发的。 |
翻译(6分)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