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品茗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 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      假:代理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夺取
C.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同“促”,催促
D.必待高帝目见偶语      偶:偶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B.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C.①沛公拜良为厩将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
D.①于是上乃置酒       ②乃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良“善谏”的一组是

A.①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②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B.①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②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
C.①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②今急先封雍齿……则人人自坚矣
D.①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②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在封赏上的亲厚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之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否则就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
B.启示后世君主,在对臣下朝廷分封奖赏时,切勿因感情用事千万滥赏滥伐。
C.启发后世臣子,劝谏君主应注意把握时机和掌握分寸,这样会增加劝谏的成功率。
D.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君无偏袒私情的过失,臣下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家就会长治久安。

本试题转自《品茗-高中学生的网上之家》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 《居士集》)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一归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
B.①是三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②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①散亡磨灭 ②我决起飞,抢榆枋而止
D.①亦以自警焉 ②蒙故业,遗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宝婺生传
(清)陆次云
宝婺①生,忘其名。顺治初,我师②破金华,宝婺生夫妇相散失。生卧积尸中,得免死。妇行不知所向,为健儿③所获。无何,健儿移师驻华亭。生觅耗于华亭,不可得。困乏无聊,坐叹于旅馆之侧。旅馆主人鉴其貌,怜而问之。生告以故,主人曰:“若识字乎?”曰:“识。”“习会计乎?”曰:“习。”主人曰:“盍留我馆中,勷④若事而徐访尔妻,可乎?”生曰:“得如是,诚幸甚。”生入馆,悉代主人劳。主人逸甚,而业加盛,利倍入。主人有女,欲妻之,而未发也。
一日者,旭始旦,一人急遽趋而来,至馆饭;饭毕,酬值,急遽趋而去。生视其有所遗,启之。灿然白镪⑤五十金也。以告主人,俟其返。日亭午,其人复急遽趋而来,汗渍衣,息喘喘,详视几地,茫然也。生问之,曰:“觅遗金。”生曰:“遗几何?”曰:“金五十。”生曰:“何用乎?”曰:“持向营中往娶妇,失之矣,将奈何?”生曰:“金固在,还之于子,无苦也。”即出金,其人受金拜谢去。越数日,失金者持二柬云:“蒙子还金,事谐矣。某日当婚,此婚君所赐也,敬请主人与君饮卮酒。”生固辞。主人曰:“吾勿暇,而尔不可却也。
生秉主人之命至期往往见失金者之家乃亦一善族也日未晡生闲步溪头遥见一叶扁舟半篙春水中有翠袖云鬟之人掩袖而坐云载新妇至。生偶举目视妇,俨然故妻也;妇偶举目视生,俨然故夫也。于是生一恸而偃于碧草之上,妇一恸而伏于孤篷之中。舟及门,促妇起,不能起也。问其故。曰:“适见一人如故夫,故伤悼欲绝耳。”问其人何若,妇言其仪表衣冠,宛然生也。娶妇者急觅生,见生悲卧不能起,问其故,不肯言。固问之,曰:“适见一人……”语未毕,哽咽不能续。娶妇者憬然⑦曰:“我知之,是妇即君妇也。君既得金,君之金矣。还金而赎妇,是天命我代君以完其偶也。君无悲,吾感君义,敢不以此为报乎?”生难之,娶妇者请其主人以为主。主人曰:“还金者,义士也;还妇者,义不在还金下。娶妇而失妇,不可也。吾有女,当妻还妇者;所娶妇。当返还金者。”闻者成以为善而两从之。更推主人之义,与二义士相鼎立。
(选自《虞初新志》卷九)
【注】①宝婺:浙江金华府的别称。②我师:指清军。③健儿:指清兵。④勷:同“襄”,相助。⑤白镪:白银。⑥晡:申时。即下午三时至五时。⑦憬然:醒悟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觅于华亭耗:音信、消息
B.困乏无聊无聊:精神空虚
C.留我馆中盍:何不
D.生之难:感到为难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勷若事徐访尔妻②娶妇失妇,不可也
B.①用乎②问其人
C.①坐叹旅馆之侧②金固在,还之
D.①生偶举目视妇,俨然故妻②促妇起,不能起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义举”的一组是()(3分)
①主人有女,欲妻之 ②以告主人,俟其返③还之于子
④敬请主人与君饮卮酒 ⑤敢不以此为报乎⑥吾有女,当妻还妇者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婺生在战乱中与妻子离散,一个旅店的主人收留了他。宝婺生为旅店的主人尽心操劳,店里生意越来越红火。
B.有个客人在旅店里吃早饭,匆忙中将五十两银子遗落在旅店里,宝婺生发现了银子,等那客人再次回来时如数奉还。
C.宝婺生如约参加失金客人的婚礼,发现新娘真像自己的妻子,新娘也认出了自己原来的丈夫,悲痛欲绝,不肯举行婚礼。
D.本文以宝婺生夫妇破镜重圆的故事为线索,赞美了宝婺生、店主、失金客人这三个普通人的美好情操和道义精神。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生 秉 主 人 之 命 至 期 往 往 见 失 金 者 之 家 乃 亦 一 善 族 也 日 未 晡 生 闲 步 溪 头 遥 见 一 叶 扁 舟 半 篙 春 水 中 有 翠 袖云 鬟 之 人 掩 袖 而 坐 云 载 新 妇 至。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妇行不知所向,为健儿所获。(3分)

②吾勿暇,尔不可却也。(3分)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因大稔:庄稼成熟。
B.大亮献之讽:嘲讽。
C.深昔旨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也伐:夸耀。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
① 以惠政闻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④ 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⑤ 而居处卑陋⑥ 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4分)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5分)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是 故 索 物 于 夜 室 者 莫 良 于 火 索 道 于 当 世 者 莫 良 于 典 典 者 经也 先 圣 之 所 制 先 圣 得 道 之 精 者 以 行 其 身 欲 贤 人 自 勉 以 入 于 道 故 圣 人 之 制 经 以 遗 后 贤 也 譬 犹 巧 倕 之 为 规 矩 准 绳 以 遗 后 工 也。(取材于王符《潜夫论》)

吾生四岁时,有人携一童子售吾家为仆,发鬅鬅覆额,其状稚呆,吾家以千钱之。问其名,曰:“乙。”问其姓,曰:“张。”问其年,曰:“不知也。”与之钱,令记其数,自五六以上,能知,至七八以外,辄愕不知所措,虽百方教之,终不省。  
  家尝以豚蹄置一箪中,令乙持至数里外馈亲串家。道遇一舟,载巨石以行。挽舟者素识乙,且知其呆也,佯为好语乙曰:“若安往?”乙告之故。挽舟者曰:“若持箪良苦,曷不置吾舟徒手行?”乙曰:“甚善。”遂举箪置其舟中。行不数步,挽舟者曰:“若安能无故以箪置吾舟?宜助吾挽舟。”乙曰:“诺。”即为负纤挽舟,过所遣亲串家不止。又行数里,舟已泊,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其愚无知,为人所狎弄,皆此类也。  
  余尝结夏课,患客剥啄,使乙阍。夙诫曰:“客素我,必告以他出。”乙应曰:“诺。”客至,则笑而不言,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若主人令他客,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乙如客言,走入白。余叱曰:“吾向与汝言谓何?”乙曰:“果尔是诳客也,我终不能诳。”余不得已,出见客,客道所以,相与大笑。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曰:“谁失金者?亟从我取去!”黠者诳之曰:“此固吾金也。”乙即随手与金,不复问。得金者数十钱劳之。乙大喜,夸与人曰:“使吾不还金,安得此钱也。”  
  乙死时,尚不冠,发亦有数茎白者,终不知其年。先是,邻人乏仆者,多使乙,乙皆尽力。或使乙贳物,未酬市价。死之前一日,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江夏生曰:“吾读道家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窃疑其言不,及观乙事,始释也。乙非果得道者,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与吾游者多识乙,乙死数年,犹思之,每责余为传。因记其略,以释夫思乙者之意焉。  (取材于黄淳耀《僮乙传》)
[注]①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②剥啄:敲门声。③贳:(shì)赊欠、赊买。④爇:(ruò)燃烧。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乙阍司:看守
B.若主人令他客谢:道歉
C.窃疑其言不经:合乎常规
D.吾家以千钱之鬻:买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自五六以上,能知/于其身也,耻师焉 B:不置吾周徒手行/或五十步后止
C:得金者数十钱劳之/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D:乙皆尽力/固知一死生虚诞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
 拉船的人才打发张乙离开,张乙向他告别并且拜谢了他很长时间,才上路。
B.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
 只因他天性执着呆愚,行事不合乎世俗的标准,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
C.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张乙)急忙从邻居那里借钱归还赊给他东西的人,过了第二天就死去了。
D.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

 张乙曾经捡到了路人遗失的一些钱币,他拿着这些钱币在集市上大声喊叫。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刻画了一个资质愚钝、行事简单,但热心善良、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B.作者备考时不愿被人打扰,让张乙对客人假称自己外出,可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进去通报了主人。
C.虽然张乙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让作者相信了道家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的道理。
D.文章写与作者同游之人在张乙死后数年仍想念他,要作者为其立传,体现了当时一些文人对人性中本真美的呼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