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生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固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选自《资治通鉴》)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上无阿私之失偏袒 |
B.国家无虞,利及后世欺骗 |
C.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催促 |
D.数尝窘辱我屡次 |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
皆以美于徐公B 恐又见见平生过失及诛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C 故即相聚谋反耳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 为其功多,故不忍
有决渎于汤武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下列各项分别属于“谋反的原因”和“平息的措施”的一项是( )
A 陛下起布及,以此属取天下
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B 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今
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C 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D 而所诛者皆平生所仇怨
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下面是对《史记》原文和司马光的评论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良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发现了因封功臣而带来的政治危机,并抓住机会,向刘邦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 |
B.面对危机,刘邦能虚心听取张良的谏言,勇于在下属面前暴露自己的内心,并立即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危机得到了化解。 |
C.司马光认为,刘邦在取得天下的过程中是爱憎分明的,只是因为手下人有时不够公正,才造成了某些大臣心理上的不平衡。 |
D.司马光认为,张良因为目睹刘邦治国举措中有失公允之处,才借机讽谏,为国家消除了危机,称张良是一个善谏之臣。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
译文:
②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译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雷①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②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人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及监司使,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使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之,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③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也。
东陵生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不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犹愈他守也。”或曰:“彼非贤也,将间而括其藏与其郡人之资以逸。”曰:“有之,今之守,亦孰有不括其郡之藏若赀④而逸者哉?”愚山子曰:“异哉!东陵生言也,推其意,足以砥守。”(徐芳《诺皋广记》)
注释:①雷:雷州,在广东境内;②金陵:古地名,今南京市。
③胥:都 ;④赀:同“资”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至戚必坐坐:治罪 |
B.出其子质之质:询问 |
C.拟起为变拟:打算 |
D.将间而括其藏间:不断地 |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划线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入境,无敢舍者/以卒环太守舍
③以部曹出守/则无宁以盗守矣
②以卒环太守舍/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④虽至戚必坐/就坐捽之
A.①②③④组两词意思都不同 |
B.①②④组两词意思不同,③组两词意思相同 |
C.①②组两词意思不同,③④组两词意思相同 |
D.①②组两词意思相同,③④组两词意思不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东陵生肯定了盗守
②愚山子也直接肯定了盗守
③东陵生斥责当时的郡守都类似强盗
④金陵某人子揭穿了盗守的伪态
⑤雷州的太守与盗守没有什么差别
⑥强盗是真正做太守的人才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翻译
①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人莫能察也。
②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不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得而非其上者 | B.直好世俗之乐耳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
C.臣请为王言乐 | D.暴见于王 |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王立于沼上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A.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 | B.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举 |
C.暴未有以对也有以 |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 |
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 B.何以能鼓乐也? |
C.王语暴以好乐 |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变乎色”是因为齐王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这是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难堪了。 |
B.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是孟子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好乐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
C.孟子跟齐王的这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就在于孟子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或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极力批判世俗之乐,而是机智地将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的方向。 |
D.孟子所谓同乐,不仅是指齐王应和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更是指齐王应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齐王之乐为乐。 |
翻译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 | B.莫春者,春服既成 |
C.冠者五六人 | D.唯求则非邦也与 |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 | B.毋吾以也 |
C.则何以哉 | D.因之以饥馑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 | B.非曰能之能 |
C.吾与点也与 | D.是故哂之是故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因而对其表示讥笑。 |
B.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待高明的君子了,他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孔子对其志向非常地赞赏。 |
C.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但孔子并不认为其志在小。 |
D.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他只愿能在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孔子也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
翻译句子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 ①硁硁(kēnɡ):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属最后一个层次。 |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
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④破其唇,噀⑤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节选自《宋史•李若水传》)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liè)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挝(zhuā):敲打,击。⑤噀(xùn):喷。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以前的事情。 |
B.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
D.反顾骂益甚顾:回头。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全首领以没王好战,请以战喻 |
B.非所以靖公议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C.粘罕令拥之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心中无限的牵挂,生怕自己被杀的噩耗惊吓了父母。 |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含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②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