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先世洪武初自徽之婺源徙居桐,至先君之高高祖南居府君,族始大。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南居府君之长子为面峰府君,面峰府君之幼子为默斋府君,始以国子上舍为处州经历。时太守有羸疾,不能视事,知府君长者,事皆属府君治,吏慑服,不敢欺谩,一府中皆称其能。历署篆,每去,士民追送百里。时邻县百姓难治,不服官府约束,曰:“吾侪百姓非敢抗逆,但得某县戴公来,则吾等安矣。”上官知之,调府君往,事辄平,以故常兼摄两县事。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与人交,无畛域;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岁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余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而频年旱荒,终岁佣书,不足以给朝夕为俯仰之资,而不肖名世好读书,不通时务,曰:“是将复为我也!”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每诗成,则朗朗吟咏,眉乃一开也。
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而诸生皆呆,又江滨荒陋无良医,延一医治,曰无伤,饮药数剂,病愈甚。诸生请致信家中,曰:“不可,吾七八月间不死,今岂遂死乎?”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日:“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本文有删节)
[注]①畛域:界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皆属府君治属:属于
B.以故常兼摄两县事摄:代理
C.不改窜一字窜:更改
D.延一医治延:延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吾等安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B.博奉金以活家口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辄复客于外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D.而先君客死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以赀雄乡里 B.博奉金以活家口
C.然性不喜家居 D.先君客舒城山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先祖善于治理政事,深得太守器重,在百姓中有很高威信,连邻县的百姓也服从他的管理。
B.至作者父亲一辈,家道中落,父亲只能以授徒授经为业,经常在异乡谋生,可是家境依然贫困。
C.文章最后借洲人哭“天无眼”之语,把作者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内心的悲痛推向高潮,催人泪下。
D.本文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以情贯文,按常见的逐年记事的笔法行文,由祖辈的辉煌忆及父亲的为人及琐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吏慑服,不敢欺谩,一府中皆称其能。
(2)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作为)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改道)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征召做官),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后乃纵遣之。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百姓),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自出祖而遣之祖:送别,饯行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趣:通“趋”
C.购求获畴购:讲和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夺:强行改变

9.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为正义,讲义气)的一组是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的确不辱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译文:

⑵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译文:
(3)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①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故无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节选自《三十国春秋》)
注:武皇帝:宋武帝刘裕。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之布指算,不爽爽:差错

20081006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等候 D.道济趋下阶趋:快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1)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2)事平,以功让道济
(3)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4)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5)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6)遂请护粮,乃免

A.(1)(2)(4) B.(2)(3)(5) C.(1)(3)(6) D.(4)(5)(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13.翻译下面句子:
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②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译文:
(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译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谏论
【北宋】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向:先前
B.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奔:追逐
C.顾见猛虎暴然向逼顾:回头看
D.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苟:姑且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必使国君接受谏言;真正能接受谏言的国君,必使大臣力谏
B.国君拥有的地位和权势,使进言劝谏的大臣常常冒着死亡的危险。
C.苏洵认为当代没有推行奖赏进谏者和惩处不谏者的措施,所以国家渐渐衰亡。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说明,赏、刑结合,才能使朝廷众臣直言敢谏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2)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3)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①之不逮②也。”(《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注]①躬:身。②逮: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该追求饮食起居等物质生活,而应当把重心放在做事,放在道德修养上。
B.古人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们认为言出必行,言行不一致是可耻的。
C.少说话多做事,尽管显得木讷,但谨慎处事也是相当可取的。
D.孔子认为为人处事要像古人一样,做事敏捷,言谈谨慎。

(2)请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