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先世洪武初自徽之婺源徙居桐,至先君之高高祖南居府君,族始大。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南居府君之长子为面峰府君,面峰府君之幼子为默斋府君,始以国子上舍为处州经历。时太守有羸疾,不能视事,知府君长者,事皆属府君治,吏慑服,不敢欺谩,一府中皆称其能。历署篆,每去,士民追送百里。时邻县百姓难治,不服官府约束,曰:“吾侪百姓非敢抗逆,但得某县戴公来,则吾等安矣。”上官知之,调府君往,事辄平,以故常兼摄两县事。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与人交,无畛域;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岁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余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而频年旱荒,终岁佣书,不足以给朝夕为俯仰之资,而不肖名世好读书,不通时务,曰:“是将复为我也!”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每诗成,则朗朗吟咏,眉乃一开也。
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而诸生皆呆,又江滨荒陋无良医,延一医治,曰无伤,饮药数剂,病愈甚。诸生请致信家中,曰:“不可,吾七八月间不死,今岂遂死乎?”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日:“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本文有删节)
[注]①畛域:界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皆属府君治属:属于
B.以故常兼摄两县事摄:代理
C.不改窜一字窜:更改
D.延一医治延:延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吾等安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B.博奉金以活家口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辄复客于外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D.而先君客死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以赀雄乡里 B.博奉金以活家口
C.然性不喜家居 D.先君客舒城山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先祖善于治理政事,深得太守器重,在百姓中有很高威信,连邻县的百姓也服从他的管理。
B.至作者父亲一辈,家道中落,父亲只能以授徒授经为业,经常在异乡谋生,可是家境依然贫困。
C.文章最后借洲人哭“天无眼”之语,把作者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内心的悲痛推向高潮,催人泪下。
D.本文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以情贯文,按常见的逐年记事的笔法行文,由祖辈的辉煌忆及父亲的为人及琐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吏慑服,不敢欺谩,一府中皆称其能。
(2)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下列加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破灭之也道:规律
B.不能独完:保全
C.与战败而者亡:灭亡
D.不在战矣固:所以

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诸侯地有限李牧连却
B.与战败亡者后人哀之不鉴之
C.不赂者赂者丧洎牧谗诛
D.至颠覆师不必贤弟子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
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D.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 ①阃:外城之门;②私养钱:私人赡养家属的俸钱;③上功:呈报功劳;④首虏:砍下的首级和俘虏。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曰:“鄙人不知忌讳。”谢:感谢
B.召唐,曰让:责备
C.文吏以法之绳:制裁
D.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差六级坐:犯……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岂忧匈奴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公何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如或知尔,则何
C.臣闻上古王者遣将也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矣
D.军市租尽以飨士卒中庸之为德也,至矣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匈奴为患,孝文帝希望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来辅佐自己,但冯唐认为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难以得到孝文皇帝的重用。
B.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而被责罚,冯唐认为皇帝刻薄寡恩。孝文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派冯唐前去赦免了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C.冯唐的直言不讳令孝文帝很没有面子,盛怒之后的孝文帝还是虚心向冯唐请教诸如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不能得到自己重用的原因。
D.冯唐以对比的方式,以李牧前后不同的遭遇说明帝王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帮助自己建立功勋和霸业。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2分)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 不为牛后。’今 大 王 西 面 交 臂 而 臣 事 秦 何 以 异 于 牛 后 乎 夫 以 大 王 之 贤 挟 强 韩 之 兵 而 有 牛 后 之 名 臣 窃 为 大 王 羞 之 韩 王 忿 然 作 色 攘 臂 按 剑 仰 天 太 息 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伙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问。曼卿隐于酒,秘演臆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因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袁,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胜其橐山,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峰,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遭其盛时以悲其衰。(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注】①胠(q0)打开橐(tuó)袋子。②峍(1ù)高峻陡峭。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犹以谓国家臣四海一统一
B.往往而不出伏埋伏
C.庶几狎得之狎亲近而且态度随便
D.无所合而归困困顿

下列各组语句中直接表现秘演“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的一组是()3分
①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②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蚌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③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④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⑤独其诗可行于世⑥状貌雄杰。其胸申浩然

A.①④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隐居山林的人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B.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在佛教中隐身都是奇男子。
C.秘演自己虽然懒散且不爱惜诗作到老的时候仍有三四百首值得玩昧的好作品。
D.曼卿的诗清妙绝伦秘演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意趣在曼卿的诗作之上。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3分
(2)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4分)
(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3分)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读本④,个别字词从其他版本)
解释下列句中词的意思。
(1)十岁通五经通:
(2)白益傲放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命之衡上疏陈事
B.所业投贺知章何面目归汉
C.遂荐玄宗而君幸赵王
D.白长笑去天苍苍高也

从文中找出体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个事例。(用原文回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译文:
(2)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我死,王 封汝 则:如果
B. 地险而民多 ,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 见一丈人, 小船 刺:用篙撑
D. 今以百金与 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 ①④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 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 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 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5.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