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又一年①。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范蠡对曰:“逆节②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③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王怒曰:“道固然乎,妄其④欺不榖耶?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今天应至矣,子应我以人事,何也?”范蠡对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⑤,王姑待之。”
(节录自《国语·越语下》)
【注释】
①又一年: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六年,即公元前484年。 ②逆节:反常的迹象,失道的行为,指吴王杀伍子胥这件事。 ③杂:通“匝”,周而复始,犹今言“反而”。 ④妄其:“妄”同“亡”,音wú,转折连词,意为“抑或”、“还是”。 ⑤殛(jí):杀戮、惩罚。
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今申胥骤谏其王 (骤:屡次) B.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望:怨望、怨恨)
C.而先为之征(征:征兆) D.妄其欺不榖耶? (不榖:不善。诸侯自称谦词)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    ②道固然乎,妄其欺不榖耶?
③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对文中“人事”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祸新民恐,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
B.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C.稻蟹不遗种,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D.吴国君王荒淫无道,以致“禽荒”、“酒荒”、“忘国常”。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   ②宫中之乐,无至酒荒。
③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国大夫范蠡起初认为吴王失道的行为还刚刚萌芽,因而劝谏越王姑且等一等,如贸然攻吴,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招来害处。
B.范蠡后来认为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谋吴才可以成功,而现在人事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因而劝谏越王再等一等。
C.越王勾践复仇心切,屡次想攻打吴国,故一再召见范蠡,商议报复吴国的事宜。
D.越王认为范蠡对形势的判断未必有道理,是在欺骗自己,所以最终没有听从范蠡的谏议。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文人画的时代意义
近代著名学者陈师曾在其《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开端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人文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经历了从初创到繁荣又到式微的数百年发展过程,涌现了王维、倪瓒、徐渭、八大山人等众多的代表性文人画家。文人画家在每一个时代都肩负着特别的文化使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自文人画产生后,每一个时代都有文人画家群体出现。无论是早期的士大夫画家,还是各个朝代各阶层的文人画家,他们大都受科举制度的影响,饱读古学,厚爱时文,其文学艺术的综合修养兼容并蓄。被董其昌首肯为文人画始祖的王维,他的诗学、文才不仅在名震当时,至今仍影响久远。王维在创作文人画时还引导人们去理解文人画、欣赏文人画。他在无数次的创作积累的基础上,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之先河,更将他的学识、修养、思想情感寄于水墨山水画中,因此他的画广受赞誉。
文人画的表现形式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涵盖了中国画的众多方面,更为可贵的是文人画在表现形质的同时更多注重的是中国画的神采和意蕴。文人画不沽名钓誉、不博取财富功名,在自我欣赏、娱乐的同时又绽放出豪迈之气。元代大画家倪瓒曾经说:“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心中逸气耳。”历代文人画家在题材上择取“梅、兰、竹、菊”,更多的是为了表现梅的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芳自赏,兰的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的虚心劲节、直笔凌云、高风亮节,菊的凌霜而荣、孤标傲骨。文人画家将自己的清高文雅与家国命运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作品之中。
文人画产生后,历经千年,横跨数代,每个时代的文人画家无论身居高位还是命运多舛,都自觉地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用他们坚定的步伐引领着时代前行。明代的徐渭,一生坎坷,他能用草书笔法入画,书画和谐共生,同时,在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上徐渭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当然,一个画种不可能十全十美。论工致,文人画不及画工画,论华彩,文人画也逊于院体画。然而,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类,它传承的文化财富、精神给养却是万古不灭的,虽然历经多次争论,文人画的秉赋却依然光彩熠熠。文人画家的知性、简淡的画风,清白、自励的人格,高尚、坚贞的道德,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中国画的方方面面,文人画的时代意义不仅仅是在当代可以浓墨重彩,其未来的影响也将是辉煌灿烂的。
(选自《新华副刊》,有删改)
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人画就是指画中带有文人趣味,不仅在画中考究艺术功夫,而且于画外看出文人思想的一种画。
B.文人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它承载着文化和精神,无论是对当世还是对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C.文人画历经数百年,有过繁荣阶段,也有过衰落阶段,从其产生后,每一个时代都有文人画家群体出现。
D.文人画涵盖了中国画的众多方面,如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但论工致,不及画工画,论华彩,也不如院体画。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维、倪瓒、徐渭、八大山人等是文人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少人在各自的时代肩负一定的文化使命,产生过重大影响。
B.各个朝代的文人画家都是经过科举制度层层选拔出来的、饱读诗书的、文学艺术的综合修养兼容并蓄的文人。
C.诗学、文才名震古今的王维在创作文人画的同时还引导人们去理解文人画、欣赏文人画,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之先河。
D.文人画家选择“梅、兰、竹、菊”这类题材,意在表现画家的清高文雅和独有的思想情感,他们的作品凸显了中国画的神采和意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画广受赞誉,一个重要原因是王维将自己的学识、修养、思想情感寄于他的水墨山水画中。
B.从文人画产生起,历代文人画家都能自觉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引领时代前行。
C.明代徐渭不仅以草书笔法入画,使书画和谐共生,而且创作的写意花鸟画亦取得极高的成就。
D.文人画家清白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已深深融进中国画,从而形成了文人画简淡的画风,使之颇具影响力。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钜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选自《元丰类稿》,略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抃,宋仁宗景佑初年中进士第,熙宁二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七年
知越州。④僦:雇用。③绥辑:安顿。④灾沴(lì):灾害。
赵清献公神道碑
苏轼
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公尽所以救荒之术,发廪劝分,而以家资先之,民乐从焉。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故越人虽饥而不怨。既而朝廷议,欲筑其城。公曰:“民未可劳也。”罢之。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七年八月癸丑薨,讣闻,天子辍视朝一日,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选自《苏东坡集》,有删改)
[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 杜预注:“劝分,有无相济。” 杨伯峻注:“劝分者,劝其有储积者分施之也。”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旱疫吴越被:遭受 B.忧其众相也蹂:践踏
C.虽死,得无失埋敛:收敛 D.世不能使之无治:治理

赵抃“仁足以示天下”,“法足以传后”。下列分别表现“其仁”“其法”的一组句子是()

A.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
B.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C.告以去其家者勿给发廪劝分,而以家资先之
D.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有先见之明,他预料到旱灾将引起饥荒,因此在九月份就未雨绸缪,调查统计受灾情况。
B.正是由于赵抃无私无畏、鞠躬尽瘁,越州灾民才得以“免于转死”。越州救灾充分展现了赵抃一心为民的“父母官”形象。
C.旱灾与瘟疫接踵而至,赵公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丝毫没有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力亲为。
D.赵公请求告老还乡,皇上不答应。七十七岁死在任上,皇上悲痛得一天没有上朝,后来追封他为太子少师,谥号叫“清献”。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2)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3)公尽所以救荒之术,发廪劝分,而以家资先之,民乐从焉。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 以 其 学 取 士 利 禄 之 途 一 开 为 其 学 者 以 为 进 趋 富 贵 而 已 其 言 有失 犹 奉 而 不 敢 稍 违 之 其 得 亦 不 知 其 所 以 为 得 也 斯 固 数 百 年 以 来 学 者 之 陋 习 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吕祖泰,字泰然,吕夷简六世孙,吕祖俭从弟,寓常之宜兴。性疏达,尚气谊,学问该洽。遍游江、淮,交当世知名士,得钱或分挈以去,无吝色。饮酒至数斗不醉,论世事无所忌讳,闻者或掩耳而走。
庆元初,祖俭以言事安置韶州。既移瑞州,祖泰徒步往省之,留月余,语其友王深厚曰:“自吾兄之贬,诸人箝口。我虽无位,义必以言报国,当少须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及祖俭没贬所,嘉泰元年,周必大降少保致仕,祖泰愤之,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论韩侂胄有无君之心,请诛之以防祸乱。其略曰:“愿亟诛侂胄及师旦、周筠,而罢逐自强之徒。独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将不测。”书出,中外大骇。有旨:“吕祖泰挟私上书,语言狂妄,拘管连州。”右谏议大夫程松与祖泰狎友,惧曰:“人知我素与游,其谓预闻乎?”乃独奏言:“祖泰有当诛之罪,且其上书必有教之者,今纵不杀,犹当杖黥窜远方。”殿中侍御史陈谠亦以为言。乃杖之百,配钦州牢城收管。
初,监察御史林采言伪习之成,造端自必大,故有少保之命。祖泰知必死,冀以身悟朝廷,无惧色。既至府廷,尹为好语诱之曰:“谁教汝共为章?汝试言之,吾且宽汝。”祖泰笑曰:“公何问之愚也。吾固知必死,而可受教于人,且与人议之乎?”尹曰:“汝病风丧心邪?”祖泰曰:“以吾观之,若今之附韩氏得美官者,乃病风丧心耳。”
祖泰既贬,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侂胄使人迹其所在,祖泰乃匿襄、郢间。侂胄诛,朝廷访得祖泰所在,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回·忠义十》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之宜兴寓:居住
B.当少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须:等待
C.造端自必大造端:开始
D.侂胄使人其所在迹:踪迹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祖泰耿直正义的一组是()
①得钱或分挈以去,无吝色②论世事无所忌讳③我虽无位,义必以言报国
④乃诣登闻鼓院上书⑤吕祖泰挟私上书⑥若今之附韩氏得美官者,乃病风丧心耳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祖泰性情疏旷豁达,崇尚意气,学问广博,擅饮酒,论述当世的事情无所顾忌,以至
于有人听到后捂着耳朵跑开。
B.嘉泰元年,周必大被降职少保并被要求退休回家,吕祖泰就到登闻鼓院上书,请求诛杀权臣韩侂胄来防止祸乱的发生,朝廷内外都非常震惊。
C.吕祖泰受审毫无惧色,严词拒绝府尹宽恕罪行的劝诱,痛斥依附韩氏得到高官厚禄的人,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
D.吕祖泰被贬斥后,韩侂胄并没有善罢甘休,吕祖泰于是躲藏在襄阳、郢州之间,等

到韩侂胄被杀,他的冤屈才得以洗雪。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惧曰:“人知我素与游,其谓预闻乎?”
(2)祖泰知必死,冀以身悟朝廷,无惧色。
(3)祖泰既贬,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祖泰)丧母无以葬,至都谋于诸公,得寒疾,索纸书曰吾与吾兄共攻权臣今权臣诛吾死不憾独吾生还无以报国且未能葬吾母为可憾耳。乃卒。尹王柟为具棺敛归葬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高长恭传
兰陵武王高长恭,文襄第四子也。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得见!”遂饮药。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选自《北齐书》卷一)
【注】①天颜:指皇上。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并州刺史累:多次
B.长恭免示之面胄:铠甲
C.恐以威武忌见:被
D.遂饮药薨:死

兰陵王高长恭被称为“战神”,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高长恭“战功”的一组是
①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②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③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
④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⑤累迁并州刺史
⑥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邙山之战时,高长恭率领五百骑杀入敌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士兵们为此做了《兰
陵王入阵曲》来称颂他。
B.高长恭在定阳时,他的下属相愿劝告他不要太贪婪,高长恭认为相愿说的是对的,开
始收敛自己。
C.一次。高长恭入朝,仆从都走散了,只有一个人跟在身边。长恭回来后,谁也没有责
罚,显示了他宽广的胸襟。
D.高长恭在瀛州时,他的属下阳士深上表列举高长恭贪赃枉法的罪行,高长恭因此被罢

免官职。但后来,高长恭也并未深责他。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②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③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稍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 庭 者 皆 股 栗 膝 行 请 罪 膝 屈 久 不 能 起 乃 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陈说,皆长跪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设置僚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县之大家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改变
C.时吴氏家师儒延:迎接 D.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市中儿嬉敖 B.皆长跪
客亦知夫水月乎(《赤壁赋》)处涸辙犹欢(《滕王阁序》)
C.后虽元帅、万夫长有陈说 D.见称如此

岂敢盘桓,有希冀(《陈情表》)皆出于此乎(《师说》)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改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来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庭者皆股栗膝行/ 请罪膝屈/ 久不能起/ 乃罢
B.在庭者皆股栗/ 膝行请罪/ 膝屈久不能起/ 乃罢
C.在庭者皆股栗膝/ 行请罪膝屈/ 久不能起/ 乃罢
D.在庭者皆股栗/ 膝行请罪/ 膝屈久不能/ 起乃罢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