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又一年①。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范蠡对曰:“逆节②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③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王怒曰:“道固然乎,妄其④欺不榖耶?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今天应至矣,子应我以人事,何也?”范蠡对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⑤,王姑待之。”
(节录自《国语·越语下》)
【注释】
①又一年: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六年,即公元前484年。 ②逆节:反常的迹象,失道的行为,指吴王杀伍子胥这件事。 ③杂:通“匝”,周而复始,犹今言“反而”。 ④妄其:“妄”同“亡”,音wú,转折连词,意为“抑或”、“还是”。 ⑤殛(jí):杀戮、惩罚。
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今申胥骤谏其王 (骤:屡次) B.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望:怨望、怨恨)
C.而先为之征(征:征兆) D.妄其欺不榖耶? (不榖:不善。诸侯自称谦词)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    ②道固然乎,妄其欺不榖耶?
③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对文中“人事”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祸新民恐,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
B.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C.稻蟹不遗种,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D.吴国君王荒淫无道,以致“禽荒”、“酒荒”、“忘国常”。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   ②宫中之乐,无至酒荒。
③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国大夫范蠡起初认为吴王失道的行为还刚刚萌芽,因而劝谏越王姑且等一等,如贸然攻吴,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招来害处。
B.范蠡后来认为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谋吴才可以成功,而现在人事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因而劝谏越王再等一等。
C.越王勾践复仇心切,屡次想攻打吴国,故一再召见范蠡,商议报复吴国的事宜。
D.越王认为范蠡对形势的判断未必有道理,是在欺骗自己,所以最终没有听从范蠡的谏议。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7~20题。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每个1分,共3分)
①已矣乎()②人皆仰之()③君而知礼()
依据上下文,在括号内补写出下面两个句子所省略的内容。(每空1分,共3分)
①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②巫马期以()告()
翻译下列各句:(每句2分,共4分)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②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对于人之“过”,孔子发表了哪些观点?请分条简要说明,至少两条。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4~16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个1分,共4分)
(1)君子周而不比(2)友便佞,损矣
(3)事君数(4)以友辅仁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待朋友的错误行为,孔子认为应采取怎样的做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幼明敏,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
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凯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二人之情,理正相似。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
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又缘女宠,来往无节。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又元妃暴薨,道路籍籍,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徒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苏息,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及太子废,高祖追忆之曰:“向遣裴政、刘行本在,共匡弼之,犹应不令至此。”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恨:遗憾,不满意
B. 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案:审查,审理
C. 令行禁止,小民苏息禁:不准,不许
D. 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讼:诉讼,打官司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审其曲直,以定是非
作师说以贻之B. 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www.jk.zy.w.com
C. 此于太子非令名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 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
因击沛公于座
11.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裴政“善于断案”的一项是()。
①用法宽平,无有冤滥②多所匡正,见称纯悫
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所受秩奉,散给僚吏⑥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
A. ①③④B. ②④⑤C. ②⑤⑥D. ①③⑥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裴政小时候就很聪明敏锐,了解当时社会的治理情况,很受人们称赞;步入仕途后,熟悉典章制度,执法宽仁公正,为官清正廉明,善于断案,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B. 裴政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难,一方面坚持根据情理进行合理推断,一方面又重视旁人的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太子虽没有怪罪刘荣,却称赞裴政断案公平正直。
C. 裴政执法理民恩威并重,对于将处死刑的犯人,允许家属到狱中和他们团聚;对那些初次犯法的人也尽量给予改正的机会;而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才依法严惩不贷,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D. 裴政刚正不阿,曾因犯颜直谏被太子疏远,外放为襄州总管,但高祖皇帝还是很看重他,在他死后还怀念他,认为如果他和刘行本还在,让他们辅佐太子,太子就不至于被废
黜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2)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
(3)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逢蒙学射于羿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孟子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注】“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您反而说我们有生路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1、下列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A、庾公之斯也。 B、夫尹公之他,端人也。
C、刘备天下枭雄。D、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
2、下列对“薄乎云尔,恶得无罪?”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接近云天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B、只是说不重罢了,谁不憎恨他的这种罪过呢?
C、只是说不重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D、接近云天了,谁不憎恨他的这种罪过呢?
3、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逢蒙学射于羿②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③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④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B、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也不相同
C、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相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对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就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颡(sǎng):额头。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译文:
②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译文:
⑵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