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逢蒙学射于羿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孟子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注】“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您反而说我们有生路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1、下列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A、庾公之斯也。                     B、夫尹公之他,端人也。
C、刘备天下枭雄。                  D、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
2、下列对“薄乎云尔,恶得无罪?”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接近云天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B、只是说不重罢了,谁不憎恨他的这种罪过呢?
C、只是说不重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D、接近云天了,谁不憎恨他的这种罪过呢?
3、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逢蒙学射于羿                 ②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③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④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也不相同
C、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相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日:“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日:“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日:“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卷甲而趋之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弛:放松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吴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吴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4分)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3分)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3分)
(4)越国以鄙邑,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爱而好书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①及列侯悉就国②金就砺则利
D.①言诸侯或连数郡②或百步而后止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固当改正朔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①又以谪去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①其说皆自贾生发之②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后岁余,贾生征见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郡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
C.做了太中大夫的贾谊,主张变更秦朝的法度,出台了一些由文帝起草的变法律令,改变了秦朝的一些旧法。
D.贾谊做了梁怀王的老师,后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但其意见最终未被文帝采纳。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②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崇(宰相姚崇)尝于帝(唐玄宗)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内侍高力士曰:“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帝曰:“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域,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祆,今祆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
帝然之。黄门监卢怀慎曰:“几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断蛇福乃降。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成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乾曜谢其未也,乃已。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帝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久之,紫微史赵诲受夷人赇,当死。崇素亲倚,署奏营减,帝不悦。时曲赦京师,惟诲不原。崇惶惧,上还宰政,引宋璟代,乃以开府仪同三司罢政事。
注:痁:疟疾(选自《新唐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诲:悔改
B.此除蝗谊也谊:道理
C.请夜设火,坎其旁坎:挖坑
D.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诿:连累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姚崇主张灭蝗的理由的一组是( )(3分)
①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②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③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④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⑤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⑥蝗畏人易驱,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元四年,唐朝出现了大面积蝗灾,当时就要不要灭蝗的事竟会出现十分激烈的争论,就连皇帝也对灭蝗表示犹豫怀疑。
B.姚崇在皇帝面前报告要进用的郎官的名单,皇帝左右观看,不理会他的话,致使姚崇害怕,赶快退下,这说明皇帝对姚崇还是存有戒心,不太信任,表现出厌烦情绪。
C.倪若水关于灭蝗的愚蠢的见解,把姚崇气坏了。姚崇大怒,专门给倪若水发了道命令,让倪若水害怕了,才遵命灭蝗,姚崇使用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D.姚崇的亲信赵诲接受胡人的贿赂的事败露,应当下狱处死,姚崇却竭力为赵诲求情,可皇帝对姚崇徇私枉法的行为感到遗憾,并未给姚崇面子,姚崇惊惶,只好辞职离开了相位。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③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传:古代典籍文献。②刍荛:刍,草;荛,柴。③阱:陷阱,此指陷民于死。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②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⑵孟子对比文王之囿和齐宣王之囿,旨在说明什么样的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阳货①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②孔子豚。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④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节选自《论语·阳货》
注释:①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曾一度把持季氏的大权和鲁国的政权。
②归,通“馈”,赠送。③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④亟:屡次,多次。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②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⑵孔子历来主张“邦无道则不仕”,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视的“乱贼臣子”,称他是“陪臣执国命”。孔子为何还答应他出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