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名为《死亡笔记》的日本漫画书宣称,“名字被写在《死亡笔记》上的人,一定会死亡。”于是,《死亡笔记》就成了一些中小学生用它来诅咒自己不喜欢的同学和老师的工具。《死亡笔记》中包含了神秘主义、死亡、报复等诸多感情因素,这些黑色感情将对孩子幼小心灵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这表明 ( )
A.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占据同等地位 |
B.正确的思想意识永远居于主导地位 |
C.错误的思想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
D.主流的思想和非主流的思想不能同时存在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作者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又“ 胜似春光”,这表明
A.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B.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
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6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是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这一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括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10年)》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对保障我国十三亿人口吃饭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该规划纲要的编制充分体现了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同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