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的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
| A.加剧了美国工人的贫困 | B.加深了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
| 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 D.为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种下了祸根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
|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
|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 B.五四运动时期 |
| C.国民革命时期 | D.全面抗战时期 |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
|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
|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