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李)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即夹墙)中。膺知其状,率将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汉恒帝刘志),诏膺入殿,御亲临轩(指皇帝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复无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黄门(指宦官)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指休假日)不敢出宫省(指宫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后汉书·党锢列传》)

下面句中的“辟”字与“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的“辟”同义的一项是:

A.辟邪说
B.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C.元和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下面句中的“怪”字与“帝怪问其故”的“怪”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B.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的正确意思是:

A.我害怕因检查案件拖拉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办事迅速的罪名。
B.我私下提心因礼节怠慢而犯错误,不料却招致妒忌的罪名。
C.我害怕因稽查工作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招致憎恨人家的罪名。
D.我暗暗担心因办事拖拉而犯错误,没料到却得到办事迅速的罪名。


选出对汉恒帝刘志的评价正确的一项:

A.从恒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到“帝复无言”的变化,表现他对李膺打击宦官势力由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
B.汉恒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他憎恶宦官张让,赞赏司隶李膺的感情。
C.由“破柱取朔”的故事,可知宦官势力独霸朝政,恒帝无能为力,只好默许李膺与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张让作较量。
D.从黄门常侍一起对恒帝“叩头泣曰:‘畏李校尉。’”看来,宦官既慑于李膺的威严,又想博得恒帝的怜悯和同情,并哀求恒帝给他们撑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前,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  溢:表露
B.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见:看见  
C.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乡党:同乡
D.将归益治其文  治:研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②示赵弱且窃也
B、①入则周公、召公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②浴乎忻,风乎舞雩,咏而归
D. ①偶然得之,非其所乐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B.过秦汉之故乡
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且夫人之学也
9、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B、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内在修养的作用,不太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C、后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但作者既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D、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10、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答:
(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答:
(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答: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苟:苟且
B.物有以盖之矣盖:遮蔽
C.美恶之辨战乎中中:心中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痛惜,哀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其信然邪?其梦邪?
D.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B.第二自然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C.第三自然段先叙由钱塘到胶西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睡醒
B.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稀薄,不浓
C.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履:踏,攀
D.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①履巉岩,披蒙茸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D.①攀栖鹘之危巢②正襟危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予亦悄然而悲②揉使之然也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凛乎其不可留也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描写的是江上夜景,《后赤壁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赤壁赋》中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的都是深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次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画地以质之父质:问 B.一切……时日之说屏不用屏:除去
C.年荒劝振劝振:鼓励振作精神 D.霍人罢市巷哭罢市:市上停止买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静存为要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父欣然从之施从良人之所之
C.为设里社、里谷坛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廉则吏不敢欺位卑则足羞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曹端至孝和清廉的一组是
A.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B.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C.遭艰归……服阕,改蒲州学正诸生得人师矣
D.既丧,庐墓六年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4.下列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芬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设里社、里谷坛,让面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时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丧之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2)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福建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模拟)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由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孟子·离娄下》)

这段文字说明了孟子怎样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