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 魏豹彭越列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 B.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夺取 |
C.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 D.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驿车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 B.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
C.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 D.魏王豹以国属焉 |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以豹国为郡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 B.(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
C.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 D.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
B.《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
D.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
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物色:访求,在这里是盘查的意思。 |
B.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殆:危险 |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见:同“现”,出现。 |
D.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北:元军,北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有为也则思虚心以纳下 |
B.莫知计所出而不知其所止 |
C.而余不得归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
D.贾余庆献谄于后以其无礼于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悲剧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敌人的悬赏追捕,又有来自内部的误解中伤。 |
B.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总的概括,用“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句统领下文。第二层,用多个“死”组成排比句写作者经历的种种险境,昭示他信念的崇高、坚定和毅力非凡。第三层,最后三句,宣泄悲愤的情怀。 |
C.文中两次用“呜呼”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的危难,说明作者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二个“呜呼”又把思想感情推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
D.“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是说痛苦的遭遇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的痛苦,并憧憬苦尽甘来的美好前景,心里百感交集。 |
翻译下列句子。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2)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文言文翻译。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隙:暇,空闲的时候 |
B.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回:曲折 |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披:拨开 |
D.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缘:攀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吾尝终日而思矣 |
C.(1)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D.(1)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①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⑤ |
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游众山写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宴游西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第一段对第二段起衬托作 用。 |
B.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 |
C.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映照,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 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
D.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 |
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①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②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使船靠岸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 |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罪:过错 |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项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中,被汉军追击。 |
C.为了证明“天将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
把上篇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给季弟书
魏 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念吾弟介然不苟 介:耿直 | B.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坐:因为 |
C.谏而不听,遂薄其人薄:接近 | D.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婉:和顺 |
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颇以远大相期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
B.往时我之督弟甚严句读之不知 |
C.欲归为弟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
D.岂其无乐爱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②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