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使人民在思想上高度统一 | B.取消了集体农庄 |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 D.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前是()
A.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
B.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
C.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
D.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
据《太平天国史料专辑》记载,迟至1861年,在江苏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这说明()
A.太平天国尚未控制该地区 | B.吴江地区的土地关系没有改变 |
C.大地主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 D.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已经蜕变 |
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
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
从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木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这表明()
A.传统的宗法制无法维系 | B.公开立储威胁到了皇权 |
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D.储君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
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