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
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
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
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
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
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
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
“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
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
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赞曰:重义轻生,亡躯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白刃可陵,贞心难折。
道光振古,芳流来哲。 -------选自《晋书•列传第5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更:再 |
B.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土遇:相逢 |
C.荆州奔亡,存亡未判判:辨别,断定 |
D.自伤国劣,不能剪灭凶逆伤:悲伤 |
下列各组句子中,[ ]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当死生[以]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B.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 徐公[何]能及君也 |
C.并奉王命,各还[所]镇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D.口血未干,[而]生奸计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罗企生“重义轻生”的一组是( )
①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
②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③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
④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⑤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
⑥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仲堪性情优柔寡断,罗企生很为他担忧,认为他仁慈却不能决断,事情一定不会成功。仲堪果然失败,逃跑时,除了企生外,文武官员中没有一个跟随他。 |
B.恒玄不但猜疑残忍,而且野心很大,常常背信弃义。他与各路军队升坛结盟,信誓旦旦,犹在耳边,但转身就发动战争,攻击其他盟友。企生斥他为“凶逆”。 |
C.罗企生多才多艺,很得殷仲堪赏识,接连被任命为佐著作郎、功曹武陵太守。企生到武陵任职不久,桓玄发兵攻打仲堪,仲堪又任命罗企生为谘议参军。 |
D.罗企生知恩图报,在仲堪失败时,他决心与仲堪同生死。他为被弟弟牵制不能追随仲堪而后悔不已,他不畏桓玄的威吓和利诱,坚持“士位知己者死”的节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
译文:
(2)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译文:
(3)玄即收企生,谴人问欲何言。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内妇。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老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周游讲学 |
B.平为人长大美色身材高大 |
C.使周市略定魏地攻取 |
D.而平身间行仗剑亡秘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陈丞相平者②富人莫肯与者 |
B.①一县中尽笑其所为②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
C.①以弊席为门②以荣名终,称贤相 |
D.①家乃负郭穷巷②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家中贫穷,住在城墙边的偏僻小巷子里,用破席子当门。他的兄长陈伯自己耕田,支持弟弟读书,外出游学。 |
B.同乡富人张负看好长相英俊的陈平,不顾儿子张仲的坚决反对,把守寡的孙女嫁给陈平为妻,并送钱帮助完婚。 |
C.陈平先投奔陈胜,后归附项羽,带兵打败并降服殷王,得到封官赐金。后来害怕被项羽怪罪诛杀,于是仗剑逃亡。 |
D.太史公认为,陈平年青时志向远大,归附刘邦,常出妙计;吕后当政又能安定汉室,荣耀而终,是善始善终的贤相。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
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取材于明•袁中道《回君传》)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聪慧,耽娱乐耽:沉溺 |
B.绝喜与饮绝:特别 |
C.此荡子不顾家顾:照顾 |
D.人不堪其忧堪:愿意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辈乌足与饮 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 |
B.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 回君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 |
C.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 |
D.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 |
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却因此招致罪过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乡人对回君嗜酒如命深恶痛绝,有人劝说作者不要再同回君饮酒。 |
B.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与他饮酒,感觉十分轻松舒畅。 |
C.回君虽然生活贫困,但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 |
D.作者对自己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印象很深。 |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毛遂曰:“白起,小竖子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材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从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真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容斋随笔》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举:攻取 |
B.亟发兵坑竖子耳亟:赶快 |
C.而哙喜其过己过:超过 |
D.俗士不达达:高贵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祖以问诸将 | B.安可同日而语 王尝语暴以好乐,有诸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 |
C.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 | D.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毛遂)使平原君求救于楚 |
B.(白起)辱王之先人 |
C.唯陈平以为(汉)兵不如楚精 |
D.况于(韩信)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之时)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遂将曾经打败楚军的白起称作“竖子”,是为了激起楚王对秦国的怨愤。 |
B.汉朝将领得知韩信谋反,都说要活埋了这个“竖子”,只有陈平没有这样。 |
C.韩信与彭越死了之后,英布认为汉朝剩下的将领中,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 |
D.虽然李白也说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样的话,却没能流传下来。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臣名之名( ) (2)臣故畜牸牛畜( )
(3)公诚愚矣诚(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 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是为何谷 | B.何为以公名之 | C.以臣为愚 |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
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子也。瑀爱经术,善属文。性鲠急,鄙远浮华。
晋王为太子,授右千军。即帝位,拜内史侍郎,数言事忤旨,稍见忌。高祖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吏部尚书。秦王领右元帅,攻洛阳,署瑀府司马。武德元年迁内史令,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上便宜,每见纳用。手诏曰:“得公言,社稷所赖,朕既宝之,故赐黄金一函,公共勿辞。”
是岁,州置七职,秦王为雍州牧,以瑀为州都督。诏尝下中书,未即行,帝让其稽,瑀曰:“隋季内史诏敕多违舛,百司不知所承。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系号令。比承一诏,必覆审,使先后不谬,始得下,此所以稽留也。”帝曰:“若尔,朕何忧乎?”初,瑀关内田宅悉赐勋家,至是,还给之。瑀尽以分宗族,独留庙室奉祠。
贞观初,帝问瑀:“朕欲长保社稷,奈何?” 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绝。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帝纳之,始议封建。瑀谕议明辩,然不能容人短,意或偏驳不通,而向法深,房玄龄、魏征、温彦博颇裁正之,其言多黜,瑀亦不平。会玄龄等小过失,瑀即痛劾,不报,由是自失,罢为太子少傅。九年,复参预政事。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又曰:“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卒,年七十四。诏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末有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瑀爱经术,善属文属:连缀,写作。 |
B.数言事忤旨,稍见忌忤:违背,抵触。 |
C.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系号令基:有经济基础。 |
D.其言多黜,瑀亦不平黜:贬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②处涸辙以犹欢 |
B.①故赐黄金一函,公其勿辞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C.①秦置守令,二世而绝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D.①百司不知所承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瑀“公道耿介”的一组是( )
①数言事忤旨,稍见忌 ②抑过绳违无所惮 ③瑀尽以分宗族,独留庙室奉祠
④诏尝下中书,未即行 ⑤使先后不谬,始得下 ⑥会玄龄等小过失,瑀即痛劾
A.①②④⑤ | B.①③⑤⑥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瑀把荣华富贵看得很轻,曾把关内的田宅都给了有功劳的人;后来又把还回来的田宅都分给了同宗族的人。 |
B.萧瑀公道耿介,深得高祖的赏识,高祖委以重任,任其便宜从事,并称他为社稷依赖的大臣。 |
C.萧瑀建议太宗分封诸侯以保国家长治久安,但在讨论的时候,与房玄龄、魏征、温彦博等人发生了争执,被罢为太子少傅。 |
D.萧瑀虽然公道耿介,但很急躁,善恶太分明,不能容人短,以致自失。他的家族在唐代共有八人担任过宰相一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便宜,每见纳用。
译文:
(2)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
译文:
(3)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