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学生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法步骤。在同学们提出的下列评价中, 不合理的是
实验步骤 |
项目 |
试管1 |
试管2 |
||||
1 |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
2 Ml |
2 mL |
||||
2 |
加入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 |
1 mL |
1 mL |
||||
3 |
加入1 mol/L的盐酸溶液 |
/ |
1 mL |
||||
加入1 mol/L的NaOH溶液 |
1 mL |
/ |
|||||
4 |
置于37 ℃水浴中 |
5 min |
5 min |
||||
5 |
滴入碘液 |
2滴 |
2滴
|
下列各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除各图中所示的因素外,其他环境因素均控制在最适范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酶的数量 |
B.乙图中d点比c点在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生成C5的速率快 |
C.M、N点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P点的限制因素是温度![]() |
D.丙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走势将稳定不变 |
将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叶片均分4块,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按下表进行实验,着色最浅叶片所在的试管是()
注:“+”表示具有该条件。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的色![]() |
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
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
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
小麦和玉米的CO2固定量随外界CO2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右图)。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小麦的CO2固定量与外界CO2浓度呈正相关 |
B.CO2浓度在100mg·L-1时小麦几乎不固定CO2 |
C.CO2浓度大于360 mg·L-1后玉米不再固定CO2 |
D.小麦比玉米更能有效地利用低浓度CO2 |
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O2浓度过低 | B.O2浓度过高 | C.CO2浓度过低 | D.CO2浓度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