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徐有功传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令。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选自欧阳修《新唐书·徐有功传》)
注:①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迄代不辱一人迄:到……(时候)
B.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置:设置
C.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籍:查抄
D.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按:按照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律,谋反者斩          ②析言破律者杀
③不可以私害公          ④后以此重之

A.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时,株连钩捕,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办事。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辩冤不成,反遭周兴弹劾致最终被免官。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皇甫文备诬陷。但在皇甫文备被捕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救出了他。
D.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器重。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居部二岁,征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
(《汉书·魏相丙吉传》)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捕,致其罪案:核实
B.久获罪,乃自免去恐:惊恐
C.使当世贵人我,殆矣非:责怪
D.相心其言善:认为是好的,对的。

下列各项表现魏相为官处理政事细心、严厉的是(   )
①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②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
③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
④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
⑤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以下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相年青时研习《易经》,有才学,在郡中担任小吏,被举荐为贤良;后担任茂陵县令,治政严明,社会一片安定
B.在魏相第一次担任河南太守期间,丞相车千秋去世,其儿子正担任武库县令,因魏相要给他治罪而擅自离职跑了。
C.有人诬告河南太守魏相残杀无辜,当地许多吏卒百姓为之伸冤;而大将军霍光却因武库令事,给魏相治罪下狱。
D.魏相再次担任茂陵令时,有贬谪之意,情绪低落;好友丙吉劝导他谨慎行事,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之          烛:照亮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素悍勇轻齐 B.遂成竖子
劳苦功高如此        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此名显天下

孰能讥之乎不物喜,不以己悲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3)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史记·乐毅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一日而忘齐也报:报复
B.乃去赵魏适:到……去
C.于是屈身士下:降职
D.皆为郡县以燕属:归属,从属。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侯皆欲背秦而服齐西摧三晋观津
B.乐毅于是魏昭王使于燕使乐毅上将军
C.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先礼郭隗招贤者
D.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事齐田单闻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乐毅有军事谋略和才能的一组是()
①赵人举之
②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③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④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⑤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
⑥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多方争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
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
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问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乐 毅 者 其 先 祖 曰 乐 羊 乐 羊 为 魏 文 侯 将 伐 取 中 山 魏 文 侯 封 乐 羊 以 灵 寿 乐 羊 死 葬 于 灵 寿 其 后 子 孙 因 家 焉 中 山 复 国 至 赵 武 灵 王 时 复 灭 中 山 而 乐 氏 后 有 乐 毅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
②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士前往,哭门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桃树赋》以讥林甫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福自擅,颖士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已而禄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贼攻襄阳,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
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龙门,读路旁碑,颖士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
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莒丞抵罪抵罪:犯罪
B.怒其不己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儿戏御剧贼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殷寅、颜真卿友:友善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旻获谴不憾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颖士往诉府佐张惟一又杂植兰桂竹木
C.一日不守,大事去矣其负大舟也无力
D.洧按甲不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聪明异常,四岁能文,十岁被录取为太学生。后来与朋友游览洛阳龙门,看路旁碑文,他读一遍即能成诵,记忆力明显高出他人。
B.宰相李林甫想见萧颖士,被萧颖士以守父丧为由拒绝;后来李林甫邀萧颖士到一朋友家见面,萧颖士前往却“哭门内以待”,可见他处事机智得体。
C.萧颖士对柳并说“胡人恃宠而骄,乱不久矣”,这表现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萧颖士对源洧说的一番话,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D.萧颖士天资聪颖,为人刚直,才能卓著,颇受“先进”的赏识。但也因为他的傲气和不屈,使得他连连遭贬,为此他痛悔不已。

把第I 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3分)
(2)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富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鲁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历颂群臣,曰:“维仲淹、弼,一夔一契。”天下不以为过。
公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方契丹求割地上命宰相历问近臣孰能为使虏者皆以事辞免公独慨然请行使事既毕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而向之辞免者自耻其不行则惟公之怨比而谗公无所不至。仁宗徐而察之,尽辨其诬,卒以公为相。及英宗、神宗之世,公已老矣,勋在史官,德在生民。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有删改)
注:①中贵人:帝王所宠幸的近臣或宦官,这里指宦官。后文有“中官”,意同此。②知制诰:官名。③一夔一契: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词甚傲慢
B.元昊鄜延入侵
C.开封余人而不及吏追究、查办
D.执政不悦滋生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范仲淹见识之 B.殊即女妻之
其为文章,辩不华请吏付狱
C.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 D.堂吏为之

以为有宰相气必得吏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富弼是“王佐才”的一组是
①会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②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
③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④维仲淹、弼,一夔一契
⑤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⑥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少时刻苦学习,志向远大,受到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怀揣他的文章向晏殊推荐,晏殊也很赏识他。
B.元昊反叛,派遣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和金帛,富弼指出当立斩其使者,体现了他政治上的果敢和远见卓识。
C.富弼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时,得知有官员让人凭伪造的簿录成为僧人,他就下令逮捕该官员。
D.石介作诗称颂范仲淹和富弼可比舜时的贤臣夔和契。虽有人嫉恨富弼,但皇帝最终能明辨是非,重用富弼。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方契丹求割地上命宰相历问近臣孰能为使虏者皆以事辞免公独慨然请行使事既毕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而向之辞免者自耻其不行则惟公之怨比而谗公无所不至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
②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