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
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师:以……为师。 |
B.王趣见,未至趣:催促。 |
C.闻晋约诸侯图楚图:谋取。 |
D.或可少售其妄售:实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 顷之,烟炎张天 |
B.尚得奠枕而寝耶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
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③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
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竟:最终 | B.夫士以才智要君要:要挟 |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善:交好 |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谢:谢绝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女以媚道求主乡里以为荣 | B.诏狱,无所得,乃解良久乃得解 |
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说以辅国保身之术 | D.闻谭名,欲与之交。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臣 闻 国 之 废 兴 在 于 政 事 政 事 得 失 由 乎 辅 佐 辅 佐 贤 明 则 俊 士 充 朝 而 理 合 世 务 辅 佐 不 明 则 论 失 时 宜 而 举 多 过 事 夫 有 国 之 君 俱 欲 兴 化 建 善 然 而 政 道 未 理 者 其 所 谓 贤 者 异 也。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①,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后二年,出仕宦,日就月将,渐益堆积。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②。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金人陷青州,已皆为煨烬矣。建炎己酉夏五月,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之。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余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复赴越,又赴杭。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③,常在卧榻下。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卷部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节)
注:①半千钱:五百铜钱。②铅椠(qiàn):校订古书。③簏(lù):竹箱。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凡:总共 | B.始归赵氏归:出嫁 |
C.亦复脱衣市易易:交换 | D.遂尽委弃委:委托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B.竭其俸入以事铅椠臣以供养无主 |
C.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D.葬毕,余无所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书籍的得失聚散而见人世的悲欢离合,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认识意义。 |
B.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会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至于茶倾怀中,更见夫唱妇随融洽雅趣,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
C.丈夫遗物遇乱丧失殆尽,给作者沉重打击,但她最终想通,不再为外物所累。 |
D.本文的语言疏秀淡雅,任凭胸中的一腔真情勃涌流淌,达到了文由情生、情由文见酌“自然而工”的境地,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②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柳宗元
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法进其身不以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抑又闻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谋之业良矣,而又增焉;志专矣,而又若不足焉。孔子之门,不道管、晏,则谋之为人也,其可度哉!
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令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后以智免,归家江陵 家:居住 | B.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叩:询问 |
C.触罪摈越、楚间六年摈:抛弃 | D.蓄其志以周于事蓄:怀有 |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之世稍有人焉于是余有叹焉 |
B.今也吾是焉是寡人之过也 |
C.为圃乎湘之西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D.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 |
B.对于柳谋去广州,作者一开始是有疑虑的,但后来发现他的做法合乎士人的行为标准,又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 |
C.作者认为柳谋虽然不为管仲所知,但他也可以有管仲的“人”的名声,而柳谋的为人,是不能轻易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的。 |
D.作者认为自己年轻时热衷名誉,以致被贬永州六年,生活艰辛,无所作为,感到惭愧、不安、悔恨,也更羡慕柳谋的做法。 |
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法进其身不以苟得。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原创)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衅:机会 |
B.大开屯田,均徭省赋。省:侵犯 |
C.毋外交,毋纳逋逃逋:拖延 |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宴然:安定太平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①能没水侦探②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③奉命惟谨,备御修饬④出兵夹击,获卒二千⑤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②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之命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
B.太祖对吴良评价甚高,认为他在保障一方安定上功劳很大,让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 |
C.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
D.在太祖与陈友谅角逐时,张士诚不敢进犯兵力空虚的金陵,是因为有吴良在江阴把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谕以祸福谕:告晓。 |
B.深乖昔旨乖:违背。 |
C.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鞠:抚育。 |
D.服之如父者服:思念。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项是()
①以惠政闻 ②大亮密表曰
③必通宵假寐 ④我便通夜安卧
⑤而居处卑陋 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
D.李大亮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后来在路上遇见并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次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