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师:以……为师。
B.王趣见,未至趣:催促。
C.闻晋约诸侯图楚图:谋取。
D.或可少售其妄售:实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 顷之,烟炎张天
B.尚得奠枕而寝耶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③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2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暴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病谢:道歉,谢罪
C.老臣病悖乱罢:通“疲”
D.李信果秦军辱:使……受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言不用,谢病不如善遇之
B.寡人不用将军计其无礼于晋
C.归老频阳若亡郑而有益
D.荆数挑战秦不出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B.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C.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D.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大败李信部队,并杀死秦七个都尉。
B.秦军大败后,秦王亲自找王翦,请他出任统帅。王翦认为,虽然自己老糊涂了,但他相信只有秦王能再次任用像他这样的良将。
C.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目的是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不让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的秦王对他产生怀疑。
D.王翦抵达战场,不肯出兵交战,而是每天让士兵休息,供给好的饭食;荆军屡次挑战,秦军就是不肯应战,荆军就向东去了,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襄子最智伯怨:痛恨
B.卒释之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形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豫让数:责备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既嫉之嫉:嫉妒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续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内惑郑袖身客死
B.冀幸君一悟卒以此见怀王终不悟也
C.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我独醒
D.卒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翻译画线句子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瘗①旅文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②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午,有人自蜈蜙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噫!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③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其忧者?
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能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尔悲矣!
(有删节)
[注]①瘗(yì):埋。②吏目,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多管理。③龙场:地名,在贵州修文县。1506年,王守仁因上触犯了当权的宦官刘瑾,被贬谪为龙场驿丞。
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午,有人自蜈蜙坡来薄:将近
B.念其骨无主暴:显露
C.古者去其乡重:看重
D.盖不其忧者胜:克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携一子、一仆,将任犹不能不以兴怀
B.吾窜逐而来此其无礼于晋
C.能无死乎于是以厉声已呵
D.吾不宜复尔悲矣然此可智者道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一个从京城来的吏目,带着儿子和仆人前去就任,经过龙场时,被瘴疠侵袭,短短两天时间,主仆三人都不幸身亡。
B.因为哀怜吏目三人尸骨暴野,“我”想领着童子去埋葬他们,但童子一开始不乐意,后来经我的劝告,童子感伤落泪,在靠近尸体旁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墓穴,把他们埋葬了。
C.“我”认为自己来到荒凉偏远的龙场,是因为被贬谪而无可奈何,但吏目为了区区五斗粮食来到此地,最终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实在是自食其果。
D.这是一篇为陌生人作的祭文,作者在文章开头用同一种语调叙述了三人的死亡,寓凄惨于平淡中,触目惊心。通篇文词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纵 不 尔 瘗 幽 崖 之 狐 成 群 阴 壑 之 虺 如 车 轮 亦 必 能 葬 尔 于 腹 不致 久 暴 露 尔 尔 既 已 无 知 然 吾 何 能 为 心 乎
把文中划线句子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2)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