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令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击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干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审堂下之阴             审:察看
B.军惊而坏都舍             都:都城
C.守法弗变则悖             悖:背谬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过于江上者           乃设九宾礼于廷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时,在写法上都是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1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上运使孙司谏①书
王安石
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无赖奸人将乘此势,于海旁渔业之地搔动艚户,使不得成其业。艚户失业,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此不可不以为虑也。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方今田桑之家,尤不可时得者,钱也。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又 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州县不得不鞭械以督之。鞭械吏民,使之出钱,以应捕盐之购,又非所以为政也。且吏治宜何所师法也?必曰古之君子。重告讦之利以败俗,广诛求之害,以失百姓之心,因国家不得已之禁而又重之,古之君子盖未有然者也。购将安出哉?出于吏之家而已,吏固多贫而无有也;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之仁人有所为,则世辄指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窃独为阁下惜此也。循今之法而无所变,有何不可,而必欲重之乎?今阁下为之,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虽然,阁下亦过矣,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今之时,士之在下者,浸渍成俗,苟以顺从为得,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言有忤己者,辄怒而不听之。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而上不得闻其过,恣所欲为。伏惟留思而幸听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注】①孙司谏:指两浙转运使孙甫,当时他正担任右司谏一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重诱之使相辅告,则州县之狱必蕃:繁多,众多。
B.则必有合而为盗,杀以相仇者贼:伤害,杀害。
C.又其间必有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扞:触犯,抵触。
D.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道路。

下列备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直二百千而己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则其问必有鬻田以应责者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其与抱薪救火何异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②其制稍异于前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购人捕盐”弊端的一组是()
①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
②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
③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
④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
⑤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
⑥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孙司谏为了杜绝私盐,想通过由百姓出资、官府悬赏的方式来抓捕私自采盐的人,王安石写信认为此举不当。
B.王安石明确指出,征集钱财来悬赏,费用最终必定落到大户的头上,会导致他们破产失业甚至聚众为盗,应该谨慎行事。
C.王安石认为孙司谏购人捕盐尽管是为了解决公家之用不足的问题,但是为政还是应该效仿古之君子,并遵循现行之法。
D.王安石所论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深刻,富有层次性,且无低眉折腰之态,语言直率,念度恳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
(2)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
(3)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入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大感,召见千秋寤:明晓
B.见上连年治太子狱:案件
C.朕之不,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德:恩德
D.未闻九卿、廷尉有所也鞫:审问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②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被霍光敬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5分)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5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 知 有 性 情便 有 格 律 格 律 不 在 性 情 外 《诗 三 百》 半 是 劳 人 思 妇 率 真 言 情 之 事 谁 为 之 格 谁 为 之 律 而 今 之 谈 格 调 者,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书,最先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李贺,字长吉,卒时年仅27岁。②欻(xū):忽然。③嘒(huì)管:形容管钥之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长吉之事尤备:完备
B.能苦吟书疾:快速
C.恒小奚奴从:跟从
D.太夫人急人哭,待之止:制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苟信然,则天之高邈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D.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因人之力而敝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苟信然,则天之高邈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D.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因人之力而敝之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2)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作者写李贺诗歌创作之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大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柯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④ 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事知不济济:
(2)又阅至白衣送别时冠:
(3)继阅囊剑斫,箕踞高骂提:
(4)后王中牟县令,颇有政声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复遣之使去遂私见樊於期
B.不环柱时杀之燕王拜送
C.一老僧倾听久遇将军,可谓深矣
D.老僧预知之,不能救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