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郤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 家:安家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视:比照。
C.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寻:不久
D.论者韪之韪:正确。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信以闻,下霖锦衣狱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信欲有为,而阻于圭君幸于赵王
C.不得已而假之人夫晋,何厌之有
D.若此,乃有司职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5分)
(2)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两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寿之志三国也,纪 魏 而 传 吴 蜀 夫 三 国 鼎 立 称 帝 魏 之 不 能 有 吴 蜀 犹 吴 蜀 之 不 能 有 魏 也 寿 独 以 帝 当 魏 而 以 臣 视 吴 蜀 吴 蜀 于 魏 何 有 而 然 哉 此 寿 之 失 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生传
【清】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以弗类己,之诮:担忧
B.陈腾凤来士校:考评
C.尽焚其所读书素:平时
D.卒于正轨:遵循,依照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
①学击剑鼓琴,嗜远游②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更去与里中少年伍④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贾生浩歌不辍⑥闭户揣摩十余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
(3)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课内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见梁惠王      见:谒见,拜见。
B.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弑:杀害。(专指臣杀君,下杀上)。
C.不夺不餍餍:满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留。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鸡鸣而起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
C.苟为后义而先利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B.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C.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课外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 ①羖:公羊。②累绁:用绳索捆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诫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辟:偏辟。
D.孔子遂行,反乎鲁反:返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喜欢礼仪,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等的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人亦忧其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秦太虚书
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又承见,中间得疾不轻喻:开导
B.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度:估量
C.吾事岂不既矣乎济:成功
D.岁晚苦寒,万万自重惟:希望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苏轼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3 分)
①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②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③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④至时别作经画
⑤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⑥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给秦太虚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记述了自己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给人以亲切之感。
B.苏轼向道观借了三间房,准备到那里闭门静修四十九天,用道书方士所说的方法静心养生,并让秦太虚也注意修炼身性,关心备至。
C.苏轼十分赏识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努力去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感情极深厚。
D.在黄州时,苏轼虽然经济拮据,生活俭朴,但他并不显得消沉,而是随遇而安,他时常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充满生活情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
②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③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3 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其一)
(3)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苏轼《赤壁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