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昕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
(3)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高考猜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个阶段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

我国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在论述现代化时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实质上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由于创新性变革与传导性变革两种方式之不同,在实际历史进程中,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即由于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又称为内源性变迁(endogenous change)。一类是外源的现代化,是指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外诱变迁 (exogenous change)。
你认为中国现代化(近代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新青年》的创办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领军人物。

创建了“湘军”,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填数字序号即可。)
(2)分别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洲之人种胥治化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到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特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十供应问题。”(注:抗战爆发前,中国钢年产量为55.6万吨,而日本为635万吨。中国石油年产量为0.02万吨,而日本为39.3万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 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