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昕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
(3)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高考猜想
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而促(短促)。
——柳宗元《封建论》中引述的观点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综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西方国家而言滞后的原因有哪些?由此得出哪些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调查,有10 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民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调查,在被调查的2 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二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的影响。……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这些生产中的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材料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四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负责人邓予恢,毛泽东主张1956年要在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照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农业合作化的作用。
(2)材料三中某些农民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3)邓子恢、毛泽东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请判断谁的观点正确,并说明理由。
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作品透露出女性体态丰满,具有协调性,反映了人体之美。
图2是中古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宗教上的束缚,人们并不欣赏人体美。作品中的三女神平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图3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 |
![]() |
![]() |
图1 |
图2 |
图3 |
(1)据图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能够诞生诸如《维纳斯》雕塑这样的杰出艺术作品的原因。
(2)从图2到图3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列举两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并简要说明他是如何体现人性之美的?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其间既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改革,也有补偏救弊、拯救危局的局部调整。改革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
请回答:
(1)这两种类型的改革分别有哪些?举例说明。(中外各一例)(7分)
(2)请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高度概括“改革”的根本原因和积极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