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七会议在《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过去严重的错误”主要是指
A.放弃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 B.“左”倾冒险主义 |
C.与国民党合作 | D.专搞军事不搞政治 |
“日本这一大岛上的人们,属白种人,业已开化,且长得漂亮;是些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偶像崇拜者,拥有不计其数的黄金。”(出自《马可•波罗行记》)以上描述反映出
A.日本在当时属于文明边缘地区 |
B.日本人与欧洲人有相同的种族特征 |
C.马可•波罗曾经游历日本,对其国情十分了解 |
D.象当时的中国一样,日本深受西方人的景仰 |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在治理得最好的城邦中……市民们既不从事手工业,也不经商,因为这种生活缺乏高贵的色彩,与美好的名声背道而驰。”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认为体力劳动者应当“俯首垂目,毕恭毕敬”。以上言论说明西欧社会
A.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 B.民主政治不够完善 |
C.市民与农民相互轻视 | D.等级对立现象明显 |
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 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 |
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 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 |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