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后 出 师 表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①七十余人,突将无前②,丛叟、青羌,散骑武骑③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 ①驱长屯将: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②突将无前:冲锋无前的将领。③丛叟、青羌,散骑武骑: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没有毛发
B.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 坐大: 安然强大起来
C.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 期年:一年
D.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蹉跌:跌倒,摔跟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而议者谓为非计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C.此臣之未解一也 夫难平者,事也
D.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诸葛亮陈述的北伐理由的一项是
A.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B.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C.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D.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译文:
(2)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译文:
(3)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5.本文作于蜀军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已颇有异议。但文中却还一再提及曹操之败,又言先帝之败,这是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日:“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日:“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日:“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日:“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日:“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日:“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日:“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日:“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日:“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日:“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日:“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问,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日:“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日:“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日:“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道理
C.惟稍夺其权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一举而下填然鼓之,丘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上因晚朝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则《论语》二十篇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2)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鄙:鄙视,看不起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下列选项中“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日:“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竞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
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六年,拜御史中丞。拜:拜见
B.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用事:掌权
C.忽辛遂伏辜。辜:罪
D.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识:作标记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雄飞乃先自降一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何可胜道也哉
C.然臣未尝敢轻用然则何时而乐耶
D.卢世荣以言利进用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①搜挟蠹弊,悉除之
②张雄飞真公辅器
③惟公独否
④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⑤决壅滞,黜奸贪
⑥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③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哂之哂:微笑。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C.因之以饥馑因:趁着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有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②为国以礼
C.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②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对下列各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与点也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
③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④鸟兽不可与同群
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A.①③④⑥相同, ②⑤不同。
B.③④⑥相同, ①②⑤都不同。
C.③④⑤相同,②⑥相同,①与其它不同。
D.③④⑤⑥相同,①②不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万民同乐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正好符合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B.此篇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子路性急直率,有点粗疏鲁莽;冉有、公西华谦虚谨慎,平易谦和;曾晰则显得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C.这段文字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弟子们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孔子表示了不同的态度:对曾皙表示非常赞同,甚至欣赏;对子路表示肯定,用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对弟子的满意;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日:“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竞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
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六年,拜御史中丞。拜:拜见
B.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用事:掌权
C.忽辛遂伏辜。辜:罪
D.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识:作标记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雄飞乃先自降一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何可胜道也哉
C.然臣未尝敢轻用然则何时而乐耶
D.卢世荣以言利进用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①搜挟蠹弊,悉除之②张雄飞真公辅器
③惟公独否④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⑤决壅滞,黜奸贪⑥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③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