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春秋时魏国人)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览遏绝章表遏:扣押
B.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恚:愤怒
C.于是刊章讨捕 刊:隐匿
D.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 伏:趴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残暴百姓,所为不轨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①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②古人以俭为美德
D.①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②宁许以负秦曲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俭疾恶如仇的一组是( )
①俭初举茂才,以刺使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 ③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④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⑤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⑥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俭当初被推荐为秀才时,因为刺史不贤明,便称病不去做官。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担任东部督邮。他上任之后,惩恶除暴,深得百姓敬重。
B.张俭的同乡朱并,生性奸邪,善于拍马,张俭很看不起他便与他断绝了往来,张俭也因此受到朱并的报复诬陷而亡命天涯。
C.外黄县令毛钦率追兵来到李笃府前抓捕张俭,他虽然也好行仁义而且敬佩张俭的为人,但因使命在身而不肯放过张俭,后来迫于李笃的压力而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李府。
D.本文通过赞颂人民救助张俭的义举,表明了时人对黑暗政治的憎恶,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张俭为苟全性命而牵累众人的行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出“明君”治理国家的措施。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孔子有关“为人处世”的原则。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孔子有关“处理政事”方面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复 奏 请 采 录 《永乐大典》 逸 书 上 览 奏 异 之,全都表现朱筠文名显赫的一组是()
①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②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
③俱慕从先生游④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
⑤俗流不敢至其门⑥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⑥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年少时才智超群,文名显赫,深受赏识。但他却淡泊名利,他父亲离世,服丧完毕,不愿出去做官。 |
B.朱筠以文字训诂为经学之根本,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全安徽、福建的读书人,都仰慕先生,跟从他游学各地。 |
C.朱筠性格刚直,奖掖后进。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性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
D.朱筠兴趣广泛,他爱好金石文字,通晓书法,藏书万卷。家中常常客朋满座,谈辨倾倒一世。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⑵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