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美国记者坦率地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材料二:1959年9月,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最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两天的会谈,会谈公报中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美国)总统一致认为,这些会谈对于澄清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都是有益处的。……一切没有解决的国际问题都不应当通过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谈判来解决”。会议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一般认为,他的美国之行未产生什么实际效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印象。
材料三: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家 |
1955年 |
1960年 |
1965年 |
1970年 |
1975年 |
美 国 |
3973 |
5035 |
6834 |
9778 |
15057 |
苏 联 |
1530 |
2280 |
3290 |
5160 |
8660 |
材料四:1964年上台的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争;既准备打有限核战争,也准备打局部常规战争;强调“进攻性”和“先发制人”、“突然打击”。
材料五:美国和苏联1968年、1978年在战略核武器和常规武装力量方面比较表
国 家 |
年 份 |
洲际导弹 |
潜艇 发射导弹 |
战略 轰炸机 |
核弹头 |
美 国 |
1968年 |
1054枚 |
656枚 |
545架 |
4300枚 |
1978年 |
1054枚 |
656枚 |
432架 |
11000枚 |
|
苏 联 |
1968年 |
858枚 |
121枚 |
155架 |
1300枚 |
1978年 |
1400枚 |
1015枚 |
135架 |
4500枚 |
国 家 |
年 份 |
现役 武装部队 |
坦 克 |
战术飞机 |
水面舰艇 |
美 国 |
1968年 |
350万人 |
8500辆 |
5100架 |
360艘 |
1978年 |
210万人 |
10500辆 |
4500架 |
172艘 |
|
苏 联 |
1968年 |
340万人 |
32400辆 |
4000架 |
320艘 |
1978年 |
440万人 |
50000辆 |
4600架 |
240艘 |
材料六: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创造和保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为此,提出对外战略的“新思维”,认为在核时代“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者”。1985、1986、1987年,戈氏与里根三次会晤,并于1987年12月8日在美国白宫的东厅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它是出现核武器以来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
结合材料回答:
(1)赫鲁晓夫时期与斯大林时期相比,对外战略上有何重大变化?
(2)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赫鲁晓夫时期相比,对外战略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五,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3)70年代,美国对外战略有何变化?原因有哪些?
(4)80年代中期苏联战略有何重大变化?变化的客观原因何在?
(5)上述材料中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共13分)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用“机工”的“机户”了。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5分)
(3)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阅读下列材料:(共10分)
材料一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二 1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材料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机是什么?说明哥伦布生活的时代与这种动机相关的社会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指的是什么?(3分)
阅读下列材料:(共17分)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结果。
(4)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于1802年、1806年、180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原来的巴黎理工学校受到重视,恢复巴黎师范学校,并于1808年改组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教育机构。
——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用其他政体,就是叛逆。”……北美的白人文化,没有经历从酋长、诸侯、帝王,累次混战,渐渐统一的古代史过程;也没有经历汉密尔顿称为“诸侯无政府状态”、内战外战连绵不断的漫长中世纪。北美的白人,挟着以英国为主的欧洲文化,直接切入近代。独立战争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英国国王所代表的终身制和世袭制,深恶痛绝,对公民权利,无比热爱珍惜,“不自由,毋宁死!”
——《南方周末:美国宪政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教育体制的特点。
(2)拿破仑和华盛顿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但他们一个做了皇帝,另一个却拒绝称王。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拒绝称王的原因。
材料一(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多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材料二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胜利属于中朝一方;也有人认为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局;还有人认为美韩一方取得了胜利。这三种观点,虽然结论不同,但是在对战争胜负进行判定时,却大多采用同一种方法,就是以某种““数量分析”来”计算胜负。于是对朝鲜战争胜负的争论,就变成了诸如战争双方谁死伤的人多,谁消耗的资源多等问题的争论。应该说,以“数量分析”计算战争胜负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的确是有意义的。但“数量分析”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否则就会得出歪曲历史的结论。判断胜负的主要标准应该是战争双方战争目的的达成情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应从哪个角度研究朝鲜战争的起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对“朝鲜战争胜负”的判定上存在的两种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作者的判定标准,论证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中朝一方胜利的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