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0分)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广少孤贫,亲执家苦。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
顺帝欲立皇后,而贵人有宠者四人,莫知所建,议欲探筹,以神定选。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疏谏曰:“窃见诏书以立后事大,谦不自专,欲假之筹策,决疑灵神。篇籍所记,祖宗典故,未尝有也。恃神任筮,既不必当贤;就值其人,犹非德选。宜参良家,简求有德,德同以年,年钧以貌,稽之典经,断之圣虑。政令犹汗,往而不反。诏文一下,形之四方。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帝从之,以梁贵人良家子,定立为皇后。
时陈留郡缺职,尚书史敞等荐广。曰:“臣闻德以旌贤,爵以建事。窃见尚书仆射胡广,体真履规,谦虚温雅,博物洽闻,探赜穷理。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不矜其能,不伐其劳,翼翼周慎,行靡玷漏。密勿夙夜,十有余年,心不外顾,志不苟进。臣等窃以为广在尚书,劬劳日久,后母年老,既蒙简照,宜试职千里,匡宁方国。陈留近郡,今太守任缺。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
广典机事十年,出为济阴太守,复为汝南太守,入拜大司农。汉安元年,迁司徒。质帝崩,代李固为太尉。以定策立桓帝,封育阳安乐乡侯。又拜司空,告老致仕。寻以特进征拜太常,迁太尉。
灵帝立,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
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辄复升进。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其所辟命,皆天下名士。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时人荣之。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四》,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假之筹策,决疑灵神假:借助
B.宜参良家,求有德简:选拔
C.以特进征拜太常寻:不久
D.凡一履司空,作司徒再:再次

下列句中划线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德以旌贤,爵建事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
B.时年已八十,心力克壮冰,水为之寒于水
C.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顺帝欲立皇后,而贵人有宠四人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矜其能,不伐其劳,翼翼周慎。
(2)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请简要概括尚书史敞等人推荐胡广担任陈留太守的理由。

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①。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④。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巨鹿城:古县名,治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支吾:抵抗。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罢:通“疲”,疲惫
B.故不如先秦、赵斗:使……相斗
C.立羽为上将军假:假扮
D.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营垒,军营

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B.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C.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D.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文言文翻译
(1)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注: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嵩不予格:阻止
B.赎还职输:缴纳
C.时大学士严嵩擅政擅政:擅长政事
D.衰病侵寻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C.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冈竹楼记
【宋】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刳去其节,用代陶瓦,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敻,不可具。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刳(kū):剖开。②雉堞(dié):城墙的泛称。③蓁(zhēn)莽:丛生的草木。④幽阒(qù):幽静。辽敻( xiòng):辽阔。⑤齐云、落星:与后文井干、丽谯都是楼名。⑥嗣而葺(qì)之:继续修缮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皆然比:到处
B.不可具状:状况
C.亦谪居之概也胜:美好
D.后之人与我同志幸:希望

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B.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C.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而而已
D.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第一段即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为下文详写竹楼作铺垫。
B.第二段作者以声写楼,详写了在楼中可以领略到的种种别处无法领略的清韵雅趣。
C.第三段写作者悠闲自得、幽雅飘逸的谪居生活,既承接了上文,又为下文张本。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借竹楼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前途的忧虑,并交代了写作时间。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