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这个观点和下列哪个派别观点相似w.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改良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资产阶级激进派![]() |
为“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为从事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以上材料内容与下面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戊戌变法中“百日维新”法令 |
B.北洋政府初期奖励实业政策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B.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
C.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
D.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
《法国民法典》规定的“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的法律原则,正是罗马自然法思想与万民法追求的平等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这充分反映了()
A.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立法、司法产生重大影响 |
B.法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充分的民事权利 |
C.民法典不断继承和发展罗马法的原则 |
D.民法典是当今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
以“六礼”为核心的传统婚礼,主要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整个过程形式繁琐,对家庭而言消耗巨大,但这种婚礼却在中国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有()
①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②结婚社会成本较高,有利于婚姻的稳定
③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