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
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 B.雅典没有以法律来约束公民 |
C.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端不公正 | D.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体制危机 |
苏格拉底认为:“快乐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快乐是受感情左右的,善是经过反思的,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东西。”这表明苏格拉底( )
A.认为道德是获取知识的基础 | B.追求理性主义道德观念 |
C.反对人们追求现世的快乐 | D.追求人文主义道德观念 |
下面是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成立 | B.红军长征 | C.三大战役 | D.渡江战役 |
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第三章 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 |
|
第1节 |
开展对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 |
第2节 |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 |
第四章 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 |
|
第1节 |
国民政府政治上的变动 |
第2节 |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 |
A.七七事变后政府开始调整与中共政策
B.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继续妥协
C.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全面应对危机
D.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倡导全面抗战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