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古代货币——贝币
我们的祖先使用货币的时代是很早的。在原始的交易场上,凡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而具有货币的职能。于是,渔猎时代的武器和猎具——石斧、石刀,游牧时代的皮革、齿角,农业时代的家具和谷物、布帛,以及历代用以装饰的贝壳蚌、珠、玉石等等,都曾充当过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而在所有的实物货币中,贝币的流通时间是最长的,流通的地域也是最广的。
海贝的品种很多,现在还生存的品种,据统计有150种以上。它们生长在浅海中,以印度洋、太平洋一带为最多。在没有成为货币的远古时代,海贝因人们所喜爱而成为装饰品。《说文》:“婴。颈饰也。”这正是挂在妇女们颈上的用贝串成的“项链”。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项链。
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可能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在相当长的古代社会中,妇女一直是原始贸易的主要参加者,而海贝作为她们佩戴的贵重装饰品,经过他们之手成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那应是很自然的事。
在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财、货、贸、费、赁、赊、赎、贵、赋、赐等。由此可见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殷商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贝。当时一般是把五个贝串在一起的,两串形成一个标准单位,称为“朋”。甲骨文有“易多女有贝朋”、“光取贝二朋”、“贝十朋”等记载。商王将几贝朋送给臣属,便是一件大事,须占卜问祖先看看是否应当送,而收礼者必须铸铜器以示纪念。由此可知,贝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品,是财富的价值代表或结晶。
周人取代商人而统治中原时,仍使用贝币。在西周的社会经济中,货物交换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如殷代甲骨文中不过是“二朋”“十朋”的数量,而周代的金文中,“百朋”甚至“万朋”等数字就很常见了。个人的交往动辄即有百朋之数,社会上的交易之大自然可想而知。由于天然贝的来源有限,于是出现了各种仿制贝,即以贝为模本,用其它材料仿制而成。现已发现的蚌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金贝等等,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是贝与铜的结合而产生的铜贝。因为它是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周代的铜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把铜贝发展为一种椭圆形的小铜币,中国的钱币学家称为“鬼脸钱”和“蚁鼻钱”,这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滥觞。
春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达起来,各种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并开始排挤贝币而取得统治地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贝币仍在流通,也仍然作为贵重物品而随达官贵人、富有阶层进入坟墓做殉葬品。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采取了法律手段统一全国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取代了原来繁多的其它实物货币,贝开始逐步退出流通领域,成为单纯的“器饰宝藏”,从而脱去了“一般等价物”的外衣,返朴归真了。秦始皇的措施,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实物货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都可看作是实物货币。 |
B.实物货币是物品交换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 |
C.时代不同,充当实物货币的物品也有变化。 |
D.实物货币与交换的物品的价值等同。 |
以下不属于海贝由装饰品到成为贝币的证明的一项是
A.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 |
B.与价值有关的汉字大都从贝,说明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 |
C.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都证明,我国商代主要的货币是贝。 |
D.商王将几贝朋送给臣属还须占卜,说明贝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品。 |
对原文第五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取代殷商仍使用贝币,且流通量日趋庞大,说明贝币的价值越来越高。 |
B.殷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中均有贝币数量的具体记载。 |
C.铜贝是以贝为模本,用铜和贝的混合材料铸造而成的。 |
D.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鬼脸钱”和“蚁鼻钱”仍属实物货币。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的交易中,某种物品能充当实物货币的先决条件是交易双方愿意接受。
B.海贝在没有成为货币的远古时代,成为妇女们的“项链”的依据是《说文》。
C.贝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币.而铜贝则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
D,贝从获得贝币职能到丧失这一职能而成为“器饰宝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亿多年前,为了抵抗外界侵袭,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了一套防御武器:一些特殊的酶和蛋白质。如果微生物和毒素突破了某种寒武纪动物的外部防线(如外壳),这些早期的免疫系统成员就会相互协作,对非法入侵者展开猛烈攻击——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将化学毒素赶出动物身体或者直接吞噬并消化它们。入侵者被完全消灭后,免疫系统开始修复受损细胞。如果某些细胞伤势过重,免疫系统就会销毁它们。
这种炎症免疫反应对动物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即使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免疫系统的很多功能和特性仍被保留下来。研究发现,就算是果蝇这样的低等生物,拥有的很多免疫基因都与人类相同,脊椎动物与非脊椎动物也是如此——在5亿年前,人类和这些动物的祖先是同一种生物。多年来,先天性免疫系统几乎从未引起免疫学家的重视。他们认为,所谓的先天性免凝系统只是一群生物分子,它们的作用就是歼灭任何穿过动物皮肤或外壳的外来物质。免疫学家把精力集中在更高级的后天适应性免疫系统。这种系统可以针对某一种外来物质,召集相应抗体和其他“武器”来识别它们,并有目的地进行攻击,先天性免疫系统则没有这种针对性的防御举动。
但在过去15年中,先天性免疫系统逐渐进入免疫学家的视野。炎症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的标志性特征,它几乎与所有慢性疾病的形成有关: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明显的炎症以外,还包括了糖尿病、抑郁症、心脏病、中风等致命疾病。最近几年,研究人员详细评估了炎症反应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魏固贝格说:“在我们的研究领域,炎症反应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已经是一个焦点问题。”对于这种研究重点的支化,他在自己主编的教科书《癌症生物学(修订版)》中作了重点论述。
癌症的爆发是一个连续过程:一系列遗传变化引起一群细胞过度增殖,向周围组织侵袭,形成真正的恶性肿瘤;一些肿瘤细胞“不安于现状”,转移到更远的组织,长出新的肿瘤。长久以来,我们的了解仅限于此。研究重点的变化就意味着,癌症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已经认识到,在癌症形成过程中,免疫炎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病变组织真正变成具有侵略性的肿瘤之前,一些具有伤口修复功能的细胞会被转移到病变组织,在这里,它们“被迫”变成恶性细胞的帮凶,加速癌症爆发——正如研究人员描述的那样:遗传损伤是“导火索”炎症反应则是“火上浇油”。魏因贝格认为,肿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畸变细胞集合体,它还具有一个供养其生长的系统、一个适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含有各种免疫细胞和纵横交错的化学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呈网状分布的血管。在人体内,肿瘤被认为是一个“非法组织”,既不参与血液的输送,也不会清除体内毒素,一心为自己“谋取私利”。
这一全新观点暗示,治疗癌症也许并不需要铲除所有癌细胞。消炎抗癌疗法可以防止有癌变趋势的细胞发展为真正的癌细胞,或者阻止癌细胞在体内扩散。采用这种疗法,癌症患者的生存几率应该会有所提高。
(选自《环球科学》)
1.关于“炎症免疫反应”,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远古动物的早期免疫系统能通过炎症免疫反应抵抗外界微生物和毒素侵袭。
B通过炎症免疫反应,早期的免疫系统边消灭人侵者,边修复受损细胞。
C炎症免疫反应几乎与所有致命和非致命的慢性疾病的形成有关。
D炎症免疫反应能调节癌症的形成过程,是加速癌症爆发的帮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这种针对性的防护举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体内伤势过重的细胞,早期免疫系统会将其销毁,以防它们变成恶性细胞。
B对所有穿过动物皮肤或外壳的微生物和毒素,先天性免疫系统都会将其歼灭。
C对某种进入体内的外来物质,后天适应性免疫系统先进行识别,然后有目的地攻击。
D对病变组织,先天性免疫系统会将一些具有伤口修复功能的细胞转移过去进行修补。
3.下列表述属于魏因贝格《癌症生物学(修订版)》中所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A恶性肿瘤细胞在体内扩散和身体本来存在的的炎症是癌症形成的原因。
B病变组织里的各种免疫细胞反而会变成恶性细胞的帮凶,加速癌症爆发。
C肿瘤是畸变细胞的集合体,它只为自己而生长,对机体没有任何益处。
D治疗癌症也许并不需要铲除所有癌细胞,采用消炎抗癌疗法可能有效。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糖尿病导致患者体内出现炎症,这是先天性免疫系统发生作用的结果。
B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长有恶性肿瘤,在其他部位有可能检测到癌细胞。
C如果一个人患了某种慢性疾病,那么可以在其体内检测到遗传损伤。
D把癌细胞困在身体某个特定区域让它自生自灭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疗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荧光蛋白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日本化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三人,以表彰他们发现和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质”(简称GFP)技术。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的形状呈圆柱形,就像一个桶,负责发光的基团位于桶中央。装在“桶”中的发光基团对蓝色光照特别敏感。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会吸收蓝光的部分能量,然后发射出绿色的荧光。
在大自然中,具有发光能力的生物有不少,萤火虫是陆地上最为人所熟悉的发光生物。在海洋里,某些水母、珊瑚和深海鱼类也有发光的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动物的发光机制是两种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合作产生的结果。不同发光生物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些生物的发光本领,只能是它们自己的“专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从美国西岸打捞了大量发光水母,带回位于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惊扰时会发出绿色的荧光,这位科学家希望找到这种水母的荧光素酶。然而,经过长期的努力,仍然毫无收获。他大胆地假设,这种学名叫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的发光机制也许并不是常规的荧光素/荧光素酶原理。他想,可能存在另一种能产生荧光的蛋白。此后,他进行了更多的实验,终于搞清楚了,在这种水母的体内有一种叫水母素的物质,在与钙离子结合时会发出蓝光,而这道蓝光未经为人所见就已被一种蛋白质吸收,改发绿色的荧光。这种捕获蓝光,发出绿光的蛋白质,就是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比荧光素/荧光素酶要简单得多。一种荧光素酶只能与相对应的荧光素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并不需要与其他物质合作,只需要用蓝光照射,就能自己发光。
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们更多的是利用这种能自己发光的荧光分子来作为生物体的标记。将这种荧光分子通过化学方法挂在其他不可见的分子上,原来不可见的部分就变得可见了。生物学家一直利用这种标记方法,把原本透明的细胞或细胞器从黑暗的显微镜视场中“纠出来”。
可惜的是,传统的荧光标记在发光的同时,会产生具有毒性的氧自由基,导至被观察的细胞死亡,这叫做“光毒性”。因此,在GFP发现以前,科学家们只能通过荧光标记来研究死亡细胞静态结构。相反,GFP的光毒性非常弱,非常适合用于标记活细胞。生物学家们可以用GFP来标记几乎任何生物分子或细胞,然后在蓝光照射下进行显微镜观察。原本黑暗或透明的视场马上变得星光点点——那是被标记了的活动目标。对生物活体样本的实时观察,在GFP发现和应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然而,自GFP发现起经过了二十多年,才有人将其应用在生物样品标记上。1432年,道格拉斯•普莱沙克隆出了GFP的基因序列。1443年,在普莱沙的基础上,马丁•沙尔菲成功地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使得除水母以外的其他生物(如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GFP,这不仅证实了GFP与活体生物的相容性,还建立了利用GFP研究基因表达的基本方法,而许多现代重大疾病都与基因表达的异常有关。至此,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场“绿色革命”揭开了序幕。
此后,谢尔盖•路基亚诺夫又从一种珊瑚中分离出了与绿荧光蛋白类似,但能发出红色光的荧光蛋白,预示着荧光蛋白可以有不同的颜色。美籍华人钱永健系统地研究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工作原理,并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化学改造,不但大大增强了它的发光效率,还发展出了红色、蓝色、黄色荧光蛋白,使得荧光蛋白真正成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工具箱,供生物学家们选用。目前生物实验室普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部分是钱永健改造的变种。有了这些荧光蛋白,科学家们就好像在细胞内装上了“摄像头”,得以实时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
1.下列对“绿色荧光蛋白”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置于蓝光灯之下,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物质。
B.是从水母中提出的呈圆柱形的、中央基团能发光的蛋白分子。
C.是分子呈圆柱形,中央基团吸收蓝光,改发绿色的荧光的蛋白物质。
D.是能够作为生物体活细胞标记的蛋白质。
2.下列对原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日本科学家下村修是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他不止发现了水母在受到外界的惊扰时会发出绿色的荧光的现象,更研究出水母的发光机制的关键物质绿色荧光蛋白。
B.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的发现,其科学价值还是隐形的,经过二十多年,不少科学家的继续奋斗,才使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场“绿色革命”揭开了序幕。
C.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成功地通过基因重组方法,证实了GFP与活体生物的相容性,建立了利用GFP研究基因表达的基本方法。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展应用上居功至伟。
D.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研究GFP的贡献一是对荧光蛋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化学改造,二是实时观察生物活体样本,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
3.下列对原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切水母的发光机制并不是常规的荧光素/荧光素酶原理而是存在另一种能产生荧光的蛋白。这种捕获蓝光,发出绿光的蛋白质,就是绿色荧光蛋白。
B.萤火虫、珊瑚、和深海鱼类等大多数动物的发光机制是两种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合作产生的结果。
C.GFP能发出绿光的条件是蓝光照射;Aequorea victoria水母能不要外界蓝光照射而发出绿光,是因为它利用自身物质在与钙离子结合时会发出蓝光。
D.红色、蓝色、黄色等荧光蛋白的发光机制与绿色荧光蛋白是相同的。
4.下列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也属于仿生学的体系,这项伟大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即使是完善的学科,也还有无穷的未知领域,也还有无限的研究价值。
B.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既是中国人的骄傲,也应该引起中国人的思索和反省。
C.GFP对生物活体样本的实时观察的伟大突破,证明了科学技术具有无穷意义,这促使人们以更大的兴趣和勇气,挑战现实中的难题。
D.科学家的伟大,不止是从平常现象发现不平常的问题,而且能研究出科学的原理 ,乃至发展到实际的应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地球表层发育的冰川(盖)、积雪、冻土、江河湖海冰,以及大气圈中的固态水组成了地球冰冻圈。我国冰冻圈分布广泛,不仅有重要的气候效应还是干旱区和绿洲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
我国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育的国家,冰冻圈的状态与我国的水安全息息相关。我国冰川面积达54425平方公里,占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的50%以上;多年冻土区面积约220万平方公里;稳定积雪区(积雪日数超过10天)面积约420万平方公里。冰雪和冻土的广泛发育,对我国乃至亚洲众多大江大河有重要影响。实际上,正是由于众多冰川的存在,才使得我国深居内陆腹地的干旱区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也使得我国干旱区有别于世界上其它地带性干旱区。这种冰川——绿洲景观及其相关的水文和生态系统稳定并持续存在的核心是冰川。
我国冰冻圈作用区是10条大江大河(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怒江、澜沧江、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等)的源区,冰川、冻土和积雪对这些江河水资源的形成与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短期内,冰川的加速萎缩可导致河川径流增加;随着冰川的大幅度萎缩,势必引发河川径流的持续减少,不仅减少水资源量,更使冰川失去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导致水资源——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人类发展。
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核心要素构成的我国冰冻圈系统对高寒和干旱区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冰川变化影响寒区和干旱区河川径流、湖泊湿地等水域的变化,通过水循环的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变化。冻土分布面积广阔,冻融过程中的水量、能量循环对水文、生态和气侯的影响十分显著。
冰冻圈作为冻结的水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化影响冰冻圈的变化,反之,冰冻圈通过其反照率、温室气体源汇、气溶胶等作用影响气候变化,冰冻圈的扩展或萎缩会导致参与局地、区域或全球能水循环的能量和水量减少或增加,并伴随着能水平衡的改变使其与气候、水文、环境和生态等之间产生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
我国是受冰冻圈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加速融化和冻土的退化,己引起了与之相关的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冰崩、雪崩以及冻土热融等各类冰冻圈灾害发生频率、强度、范围的增加,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交通、建筑、信息等的畅通。冻土的热融等灾害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直接威胁着我国多年冻土区工程的建设、安全运营与维护。
冰冻圈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及其应用前景。冰冻圈研究可为系统评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当前,世界范围内冰冻圈萎缩成为普遍现象,各方面的影响逐步显现。冰川变化是我国西部水资源和灾害的重要因子,对未来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灾害防治影响深远;广泛分布的雪盖和冻土变化是高海拔和高危地区地表土壤墒情变化的决定因素,对地表植被、土壤水分、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极为重要。故此,冰冻圈研究可为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选自《新华文摘》2003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有关“冰冻圈”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冰冻圈是指地球表面的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部分,包括冰川、积雪、冻土、河冰等。
B地球发育的冰川、积雪、冻土、江海的冰以及大气圈中的固态水组成了地球冰冻圈。
C.我国冰冻圈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寒区,冰冻圈状态的好坏与我国的水安全息息相关。
D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核心要素构成的冰冻圈对高寒和干旱区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地带性干旱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育的国家,积雪区面积约420万平方公里,使冰川——绿洲景观持续存在。
B冰川、积雪和冻土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固体水资源,它们对我国乃至亚洲众多大江河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
C我国冰冻圈作用区是亚洲10条大江大河的源区,随着冰川的大幅度萎缩,势必引发河川径流的持续减少。
D我国冰川面积占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的50%以上,使得内陆腹地的干旱区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
3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冰川萎缩能使冰川失去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导致水资源——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
B由于我国冻土分布面积广阔,使冻融过程中的水量、能量循环对水文、气候等产生显著影响。
C气候与冰冻圈的变化相互作用,导致参与局地、区域或全球水循环的能量和水量减少或增加。
D我国冰冻圈灾害表现为冰川加速融化、冻土退化,以及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雪崩等频发。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川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固体水资源,没有冰川就没有绿洲,也就没有在那里千百年来生息的人民。
B冰冻圈作为冻结的水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延缓,冰冻圈的萎缩也将延缓。
C冰冻圈萎缩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冰川大幅度萎缩,对未来我国西部水文、生态的影响极为深远。
D鉴于冰冻圈对气候的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用,当加强冰冻圈研究,以消弭各类冰冻圈灾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类目前已经给地面交通、海洋航运和空中飞行制定了合理的交通规则,以避免事故和混乱。面对太空混乱的交通现状,人类却缺乏有力措施。各种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几乎不受任何管制,对人类的航天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人类将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大多数卫星的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后只能发挥几年的作用,有的甚至一进入轨道就宣布失效了。科学家将人类航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等飞行器残骸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为太空碎片,即太空垃圾。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各国卫星发射的高峰期,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而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制造太空垃圾的过程。欧洲宇航局的太空专家称,人类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其中,地球轨道上至少漂浮着400余个火箭以及卫星的残骸,它们目前大多正高速绕地球运行。
太空碎片的平均运行速度是10公里/秒,其破坏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样的破坏力是航天器所无法抵御的。太空碎片的增多会对航天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之后的航天器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地球轨道上已经发生过大约200次这样的爆炸了,而每一次爆炸的后果就是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更多的太空“杀手”。
近日,国际航天安全促进协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航天安全专题研讨会,专门研讨太空交通管制问题。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则是目前实现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径。美国安全世界基金会技术顾问布莱恩·维登:“到目前为止航天安全还仅仅是军事领域的话题。促进航天安全对于太空的军事应用极端重要,但实际上民用太空领域也特别需要航天安全。航天安全促进系统需要一个国际环境,与航空领域的国际协作是同样的道理,但现在还是很少有公司或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相应的资源。”
为了促进这一系统的形成,从科研机构到跨国公司,再到卫星观测站等各方参与者,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必要数据。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融合这些类型各异的资源使之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同时还要兼顾到各种不同资源的版权和商业机密。一些具体负责地球通信卫星运行的商业公司也已经意识到了航天安全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所行动。美国防务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空间安全专家特丽莎·赫金斯认为,民用航天安全体系可以向各方(国)提供安全数据,而且完全与政治利益无关,从而保证太空利用的透明度、缓解太空中的紧张关系。赫金斯说:“首先就是要求全球各卫星通信公司以及公司与政府之间能够建立航天安全数据共享机制,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现在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太空交通管制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成为世界各航天大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专家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选自《北京科技报》2003年12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太空交通现状”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太空交通秩序混乱,太空垃圾威胁巨大。各种高速运转的卫星和航天器的残骸几乎
不受任何管制。
B人类发射一次卫星就制造一次太空垃圾。世界各国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
星不下几百颗。
C太空碎片直接威胁到太空航天器的安全。航天器的速度与太空碎片成正比时会解体
成更多的碎片。
D航天器爆炸就制造太空垃圾和太空“杀手”。到目前为止,太空已发生大约200次这
样危险的爆炸。
2下列有关“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航天事故和混乱,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迫在眉睫。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
统则是现在实现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径。
B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要求全球各卫星通信公司以及公司与政府
之间能够建立航天安全数据共享机制。
C为了促进这一系统的形成,除各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卫星观测站等参与者外,一
些相关的商业公司也因航天安全而有所行动。
D建立这一促进系统需要一个国际环境,世界各国都可以向民用航天安全体系提供安
全数据,从而缓解太空中紧张的政治关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航天大国一旦达成共识来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这不仅可使世界各航天大国之间
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还可以维护各国利益。
B解决了如何融合各类型资源并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的难题,同时兼顾到各类资源的
版权和商业机密,航天安全促进系统有望形成
C从进入太空领域到今天的50年来,人类遗留在太空的垃圾至少有13000个,它们大
多正高速绕地球运行,从而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
D鉴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安全的巨大威胁,专家们已经在重视。这意味着实施太空交通
管制和加强太空研究就能避免太空灾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重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一年。该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2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继承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例如,三维定向技术,即卫星的太阳能电池翼、遥感器和传输信息的天线分别要时刻对准太阳、月亮、地球。它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月定向工作,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为了实现探月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一号上载有1套24件130千克月球探测仪器,其中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r/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等。其中中科院高能所研制的X射线成像光谱仪是嫦娥1号卫星的重要有效载荷之一。它是一个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荧光X射线探测系统,综合了新型的X射线成像技术、磁场屏蔽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等,用于探测月表元素受太阳X射线或宇宙射线激发产生的和天然放射元素辐射的X射线,通过数据处理获得月表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从而确定月球表面位置类型和资源分布;实现对1-10 keV能区全月面的成象观测,得到X射线月貌图和辐射能谱分布。其中在10-10 keV能段,将是人类首次在环月轨道上对月面的观测,很有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新发现。
嫦娥一号奔月要转几次路,才能到达月球附近的轨道。整个飞行过程要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和环月工作轨道几个阶段。
中国发射过各种轨道的地球航天器,迄今为止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双星探测”卫星。嫦娥一号要飞行到距离地球约33万千米的奔月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距离的10倍,是“双星探测”飞行距离的5倍。进行月球探测不仅要跨过这样的距离,而且由于月球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所面对的环境也和地球卫星有明显的不同,更加复杂和严酷,这些因素给发射嫦娥一号及其对月球开展环绕探测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实施探月工程对中国航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研制和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要突破四项主要技术难关。
轨道设计与控制是实现月球控测卫星月球探测飞行的保证。在飞往月球轨道的过程中,嫦娥一号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因此轨道设计和控制是一个新问题,要考虑多个天体引力作用下的飞行轨道,合理选择变轨策略,综合考虑多天体及航天器间的运动关系,优化飞行轨迹,满足燃料、光照、测探通信等各方面的需求。月球探测卫星从环绕地球飞行到准确进入环绕月球的飞行轨道,需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要求控制精度高、实时性强。所以,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与一般卫星的轨道不同,设计非常复杂,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较多,必须正确认识月球卫星轨道设计的客观规律,寻找合理的工程实施途径。如面临地月相对运动、测控要求、运载火箭发射、月影分布、月食时机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分析求解地月转移轨道,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口,环月轨道的长期性研究,嫦娥一号轨道捕获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轨道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其中的一些不利结果逐一加以甄别和排除,最终解决了最优化轨道设计难关,使嫦娥一号奔月飞行所需能量最少。
(节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10期)
1.下列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是在将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的基础上设计成的。
B“嫦娥一号”采用的是三轴稳定方式,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展开对月定向工作。
C“嫦娥一号”上载有1套24件130千克月球探测仪器,其中X射线成像光谱仪是由中科院高能所研制的。
D“嫦娥一号” 总重量2350千克,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220毫米×2200毫米,设计寿命一年。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采用的三维定向技术,是指卫星的太阳能电池翼、遥感器和传输信息的天线分别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对准太阳、月亮、地球。
BX射线成像光谱仪综合了新型的X射线成像技术、磁场屏蔽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等,是一个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荧光X射线探测系统。
C中国发射过各种轨道的地球航天器,迄今为止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双星探测”卫星,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比它还要飞得远。
D在“嫦娥一号”飞行轨道设计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其中的一些不利结果逐一甄别排除,才能使嫦娥一号奔月飞行所需的能量最少。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X射线成像光谱仪可实现对1-10 keV能区全月面的成象观测,得到X射线月貌图和辐射能谱分布,这样就很可能在10-10 keV能段会有想象不到的新发现。
B嫦娥一号所面对的环境比地球卫星更加复杂和严酷,其根本原因是它要飞行到距离地球约33万千米的奔月轨道上,飞行的距离太过于遥远了。
C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设计非常复杂,分析求解地月转移轨道、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口、环月轨道的长期性研究、嫦娥一号轨道捕获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D月球探测卫星从环绕地球飞行到准确进入环绕月球的飞行轨道,因为必须要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所以要求控制精度高、实时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