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零陵三亭记
(唐)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交之席,耳不闻鼓之音。鸡豚糗醑,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淡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拗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嘉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湛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子曰:「吾志也。」遂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湘源令担任
B.逋租匿役逃避
C.乃发墙藩拆除
D.具于是邑完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吏能闻荆楚间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B.群畜食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为县者积数十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宓子弹琴而理顺流而东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定有游乐场所,高雅的设施,使他清明宁静心境平和,常常能够舒适安逸,这样才能思路通顺办事有效率。
B.薛存义到零陵主持政事,混乱的局面得到安定,百姓交纳完赋税,一起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乡里父老迎接庆贺。州中长官对此嘉奖,邻郡纷纷效仿。
C.薛存义从不因繁重的政务而自我困扰,安闲恬适地享受着山水的乐趣。修建三亭,友好地接待宾客,把客人安置在旅馆,高雅的消遣方式,应该从薛存义开始的。
D.因为玩乐而荒废了政事,因为荒废了政事而放弃了治理。所以薛存义的做法不可能给人民带来福气,作者写这件事是想告诉后来人为政与观游不可兼得。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
(2) 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阿留传
明·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祈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注】①参亭:参互均匀。②樗栎chū lì:都指无用的木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     应:照看
B.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举:举出,说出
C.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固:实在
D.实元素之能容也容:收容,容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家人为之哄然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何黯黑若是也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C.沙石至恶,玉人赖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D.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阿留生性痴呆无规矩,但周元素一直收养他。他曾试着负责清扫,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使一间屋子干净,主人因此而冲他发怒。
B.阿留负责看家、照顾柳树都发生一些可笑的事情,但对于绘画、调色很有天赋,周元素因此“专任之”,终身用他。
C.文章为阿留作传,但并非局限于此,而想到了樗栎、沙石等其他看似无用之物,最终得出了天地间没有完全可抛弃之物的结论。
D.文章由周元素能容人、用人说开去,借以讽喻当权者也应像周元素一样,能任用天下的士人,用人当用其所长。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汝善是,何烦我为?(3分)
(2)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钱神问对
【清】戴名世
有神色赤而目方,刺其面为文,立中衢,臭达于远。众皆拜,祈请甚笃,或咄咄叹息不已。戴子见之,前问神,神具以名对。戴子笑曰:“吾闻汝久矣,汝固若是而已者耶,其何以动众如是甚也?”神曰:“吾行游天下,靡人不畏,罔敢不恭,子顾且云云,岂有说乎?”
戴子曰:“吾数汝之罪,则镕汝使化而毒未歇,锉汝使折而害无救也。”神怒曰:“余固知孺子不足怜,今偶相遭而众辱我。且夫吾之为功也,薄海内外,苟非余则戚戚嗟嗟①,窘然而无以生。一二迂妄者吾避去,自余诸公贵人,皆孳孳②慕余,手摩而目属,以及庶民卑贱之流,无不愿为我死者。吾岂有求于世哉?世求我而已耳。是故官吏非吾不乐,商贾非吾不通,交游非吾不厚,文章非吾不贵,亲戚非吾不和。有吾则生,无吾则死。是故盗我者县官有禁,牟我者锱铢不遗,诚明夫利害之分,而审夫得失之势也。子何以云尔乎?请勿复敢见子矣。”
戴子曰:“固也,吾试且略言之。昔者生民之初,浑浑噩噩,数千百年间,耕田凿井,衣衣食食,天下太平,安乐无事。当是时,岂有汝哉?自汝出而轻重其制,铢两其名,方圆其象,流传人间,惑乱民志,万端俱起。于是庸夫之目以汝为重轻,奸人之手以汝为上下。或执鞭乞哀流汗相属不然设心计走坑险蒙死侥幸损人益己互相攘夺。或至犯科作奸,椎牛发冢,聚为博弈,出为盗贼。至于官之得失,政以贿成,敲骨吸髓,转相吞噬,而天下之死于汝者不可胜数也!汝独纷纷然奔走天下,颠倒豪杰,败坏世俗,徒以其臭薰蒸海内。气之所感,积为迷惑之疾,见之者慕,闻之者思,得之者喜,失之者悲,有无不平,贪吝接踵,而充塞仁义,障蔽日月,使天下伥伥乎无所之,而惟汝之是从。”
神曰:“子言固然,然余之道,此乃其所以为神也,汝乌足以知之?”因仰而嘻笑,俯而却走,伸目四顾,举手而别,众共拥之以去。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①戚戚嗟嗟:悲戚哀叹的声音。②孳孳:同“孜孜”,勤勉。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皆拜,祈请甚笃笃:虔诚
B.吾数汝之罪数:计算
C.皆孳孳慕余,手摩而且属属:专注
D.颠倒豪杰,败坏世俗颠倒:使……迷乱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神色赤而目方不患寡而患不均
B.且夫吾之为功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苟非余则戚戚嗟嗟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至于官之得失,政以贿成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塑造的钱神充满铜臭味,流毒民间、祸害世风而自吹有大功,面对他人的指斥则恼羞成怒,盛气凌人。
B.全篇以对话形式展开,自然流畅,寓意精警,借戴子之口,批判了金钱崇拜的恶浊世俗,讽刺了钱神的残酷、贪婪和卑鄙。
C.语言亦庄亦谐,描写形象生动,结尾处仅用“仰、俯、伸、举”四个动词,钱神洋洋自得、目空一切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D.本文放言纵论,汪洋恣肆,大量运用排比以及骈散结合的手法,使文章富于气势,音调锵铿,富于节奏感。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或执鞭乞哀流汗相属不然设心计走坑险蒙死侥幸损人益己互相攘夺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固知孺子不足怜,今偶相遭而众辱我。
②是故盗我者县官有禁,牟我者锱铢不遗,诚明夫利害之分,而审夫得失之势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②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③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材料①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思想。
材料②③是对《论语·泰伯》原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种不同的断句。根据材料①中孔子的思想,你同意哪一种断法,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
钦宗即位,拜少宰。金人犯京师,朝廷议割三镇,俾邦昌为质于金以求成。邦昌力主和议,不意身自为质,及行,乃要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不许。明年春,金营文书来,令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留守孙傅等表请立赵氏。金人怒,劫傅等召百官杂议,众莫敢出声,相视久之,乃曰:“今日当勉强应命,举在军前者一人。”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书“张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议。王时雍时为留守,再集百官诣秘书省,至即闭省门,以兵环之,谕众以立邦昌,众意唯唯。邦昌始欲引决,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僭号大楚。时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东面拱立。是日,风霾,日晕无光。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见百官称“予”,手诏曰“手书”。独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臣启陛下”,邦昌斥之。
金人将退师,邦昌诣金营祖别,起居悉如常仪,士庶观者无不感怆。金师既还,邦昌降手书赦天下。吕好问谓邦昌曰:“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邦昌从之,乃遣蒋师愈赍书于康王自陈:“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王询师愈等,具知所由,乃报书邦昌。书既下,中外大说。
王即皇帝位,相李纲。纲上书极论:“国破而资之以为利,君辱而攘之以为荣。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是宜肆诸市朝,以为乱臣贼子之戒。”又力言:“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高宗乃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
(删节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邦昌为质于金以求成质:人质
B.乃要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要:请求
C.国破而资之以为利资:借助
D.是宜肆诸市朝肆:陈列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邦昌“僭逆”的一组是
①不意身自为质②邦昌但东面拱立
③谕众以立邦昌④见百官称“予”
⑤邦昌降手书赦天下⑥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要求推举张邦昌为新君主时,百官想法不同。留守孙傅等人想立姓赵的人,其他人则想从战场上举荐一人敷衍了事。
B.张邦昌即伪位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一开始他还想以死抗争,但后来在别人劝说下为了保全一城人的性命而被迫服从即位。
C.金人退兵时,张邦昌做出了令很多人感慨悲伤的事情。他到金人营中举行了祭祀路神的送别仪式,还按照天子礼仪行事。
D.李纲的进言对宋高宗处死张邦昌起了重要作用。李纲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张邦昌行事的性质和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
(2)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