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①,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中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绳墨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庄子•马蹄》)
[注]①埴:粘土。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中绳。(3分)
②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4分)
(2)庄子在文中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与李翰林建书①
柳宗元
杓直足下:州传递至,得足下书,又于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意皆勤厚。庄周言,逃蓬藋②者,闻人足音,则跫然喜。仆在蛮夷中,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用南人槟榔、余甘,破决壅隔大过,阴邪虽败,已伤正气。行则膝颤,坐则髀痹。所欲者补气丰血,强筋骨,辅心力,有与此宜者,更致数物。忽得良方偕至,益喜。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明时百姓,皆获欢乐;仆士人,颇识古今理道,独怆怆如此。诚不足为理世下执事,至比愚夫愚妇,又不可得,窃自悼也。
仆曩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今仆癃残顽鄙,不死幸甚。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③官,差轻罪累,即便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孙,以共力役,时时作文,以咏太平。摧伤之余,气力可想。假令病尽已,身复壮,悠悠人世,越不过为三十年客耳。前过三十七年,与瞬息无异。复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审矣。杓直以为诚然乎?
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贫者士之常,今仆虽羸馁,亦甘如饴矣。
足下言已白常州煦仆,仆岂敢众人待常州耶!若众人,即不复煦仆矣。然常州未尝有书遗仆,仆安敢先焉?裴应叔、萧思谦,仆各有书,足下求取观之,相戒勿示人。敦诗在近地,简人事,今不能致书,足下默以此书见之。勉尽志虑,辅成一王之法,以宥罪戾。不悉。某白。
(有删节)
①此信写于元和四年(809),作者谪居永州已经过了五个年头。②蓬藋(diào):二草名,飞蓬和灰藋。③量移:贬到远方任职的官吏,遇赦移至比较接近京城的地方任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状:情况 |
B.含怒窃发,中人形影中:击中 |
C.又不可得,窃自悼也悼:哀悼 |
D.足下言已白常州煦仆煦:关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又于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青,取之于蓝 |
B.逃蓬藋者,闻人足音,则跫然喜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C.涉野则有蝮虺、大蜂金就砺则利 |
D.时时作文,以咏太平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蝮虺、大蜂”“ 射工、沙虱”不仅明写实物,还可能喻指那些对他公开迫害、暗中攻击的政客和小人。 |
B.信中说他只希望“量移”,甚至想耕田种麻,谈到未来,说即使病愈身壮,也不过三十年人间过客,读来悲怆凄厉。 |
C.信可分为三部分:一自然段谈病情,二、三自然段谈心情,四、五自然段谈读书、写作的情况以及朋俦问讯之事。 |
D.这封信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向好友吐露心曲,而主要是要求对方想尽一切办法把他“量移”到接近中原的地方。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2)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
(3)足下默以此书见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 |
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 |
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 |
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
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
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
B.苏轼认为庆历立学,到现在也仅存空名,可当时却耗费民力、民财,结果只是制造纷乱,使天下人陷于愁苦之中。 |
C.苏轼认为国家的治乱盛衰,根本不由实行了一百多年的科举的办法来决定,只要因循旧制,使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 |
D.苏轼认为现在关于“变科举,兴学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长远重大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作用。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2)“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注]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
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三)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犹:尚且 | B.及见贾生吊之吊:安慰 |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 :搅浑 | D.同生死,轻去就同:把…看成一样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D.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
选出对两段文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被赋予一种文化内涵。作为道家思想的传承者,他是纵情山水、超世旷达的隐逸思想和人格的象征。 |
B.《渔父》一文中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屈原的高洁美好的品质,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通过渔父的语言传递出这样的思想。 |
C.《渔父》一文出自《楚辞》。《楚辞》是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楚地作家的作品合集,成书于东汉时期。 |
D.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但不可否认,屈原的“纵身一跳”相较于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更能表现文人节气。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6分)
(1)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秦而归去:离开 |
B.形容枯槁形容:身形面容 |
C.状有愧色状:神色 |
D.将说楚王说:通“悦”,取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
B.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
C.常以身翼蔽沛公 |
D.嫂蛇行匍匐,四跪而谢 |
下列有关原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冷落。 |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
C.当苏秦的策略被采用后,黄金万镒为其所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光耀于道路,这样的行为让赵国很重视他。 |
D.苏秦去楚国,途经洛阳时衣锦还乡,家人隆重欢迎,他的嫂子对他前倨后恭,态度大变。 |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