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有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了当地官吏的百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政府同外国的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最早应发生在
| A.1842年 | B.1844年 | C.1858年 | D.1895年![]() |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
|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
某人认为晚清以来,中国之所以贫弱在于生产力水平太低,救国之道惟在振兴实业,遂积极筹措资金,以待时机来到。后来,他发现外商投资减少,判断情况有利,立即开办纺织、面粉等工厂,果然业务兴隆,获利甚丰。请问此有利时机与下列何事有关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五四运动 |
| C.辛亥革命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近代中国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 B.救亡图存 | C.中体西用 | D.反对专制统治 |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可以作为开端的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 B. | 洋务运动 | C. | 辛亥革命 | D. | 五四运动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