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8年8月1日下午14时,嫦娥一号卫星已正常工作9个月零9天,绕月飞行3042圈。密云、昆明地面站已接收嫦娥一号卫星700余小时的数据,其中CCD相机获取全月面的图像数据。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式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是科学的。
(1)简要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材料一:南京是江苏省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中心,是中国经济中心区域的重要枢纽城市。近年来,南京市的定位从原来的“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调整为“长三角承东启西的中心城市”,规划了创新驱动,精明增长,名城导向和协调发展战略。
材料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为南京这样的传统名城提供了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借助“物联网”,有利于南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根本上提高南京整体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打造中国智慧型新城市。
问题:(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南京市的定位从原来的“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调整为“长三角承东启西的中心城市”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物联网新技术推动“智慧南京”的积极意义?
11月28日清晨8时许,成都上空出现了一幅奇妙“一”字形的霞光景色,四川省地震局相关专家表示,昨日的霞光应该完全可以用气象学来解释的,即应该是普通的早霞,而且“震兆霞光”完全是网友们的提法,这样的景象并不是凌晨地震的后遗症,也不是另一个地震的前兆,“和地震扯不上关系”。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网友们提出的所谓“震兆霞光”违背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那些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盘统筹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不顾安危、不辞辛劳,亲临灾区指挥救灾,使灾区人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极大地稳定了人心,极大地凝聚了力量。
材料二:2008年5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安排近千亿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力搜救被困人员,强化灾区防疫工作和灾区群众安置工作;抓紧抢修灾毁基础设施,重点抢护发生险情的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严防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
材料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指挥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区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部队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创造了救援史上的奇迹;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效组织抗灾自救,顾不上亲人生死,顾不上自己安危,在灾难面前显示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友爱互助、患难与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精神风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海内外中华同胞心相连,与灾区人民共抗天灾,所捐款项和物资均创共和国历史之最,极大地支持了抗震救灾斗争。
材料四: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表现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礼、集体主义精神的大检阅、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弘扬,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中华民族面对灾难奏出的时代最强音,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精神保证。(1)结合材料一、三,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震救灾中是如何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财政在救灾重建中的作用。
(3)结合材料四,说明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
(4)请结合材料四,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评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材料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分析中央上述决策的正确性。
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中华民族百年期盼美梦成真。
材料一:当大型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奏响第一个音符,演出人员迈出第一个舞步,大型的看台背景打出了第一缕光影……一个充满神秘而又一目了然的“文化中国”便豁然展现:你可以看见从甲骨文中绵延而出的中华文明,你可以看见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你可以随着水墨的意境徜徉于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国哲学,你可以从漫天焰火中感受中国与世界携手向前……它带给世界一个鲜明的信号:中国拥抱世界,世界拥抱中国。
材料二:作为奥林匹克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吸取历届开幕式长处基础上艺术地表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本质——更快、更高、更强。在奥林匹克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汇交融中,艺术地讲述着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彰显着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找到精神契合点。(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北京奥运会是怎样体现“中国拥抱世界,世界拥抱中国”的?
(2)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